如果以依靠土地财政推动的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再行得通,那么中国接下来的智慧城市发展将要靠什么来推动?
在2015年7月10日到12日举办的首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上,中国城市与小城镇研究中心副主任乔润令表示,经历了这两年发展的中国城镇化上半程已经结束,在下半程的发展中智慧城市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创新需要金融的支持与配合,金融创新已经成为智慧城市下一站的重点议题。
到目前为止的中国城市化以大规模城市面积扩张、房地产发展、高速公路和交通的改善等为特点,主要依靠土地财政、土地金融和地方借债等传统融资模式。随着中国城市化上半程的结束,传统融资模式下出现了高征地成本、严重过剩房地产和庞大地方债务等重大挑战。乔润令认为中国城市化的下半程要注重提升质量,走内涵式发展和结构优化的道路,而依靠土地财政的方式已然行不通。
为什么智慧城市的发展必须进行金融创新?
这一方面是因为智慧城市的产品形态主要为基于互联网的无形服务。对于抓不住、摸不着的互联网服务,如何定价和量化计算投资回报比等投融资指标,这对于传统金融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传统的银行借贷和投资主要以有形资产为抵押物,基于成熟的商业模式计算投资回报比等指标,而大量新生的智慧城市业务则打破了传统金融的评估与衡量体系。
实际上,大多数所谓智慧城市的市场是被创造出来的。无论是滴滴打车还是饿了么等都是在创造新市场、新需求和新商业模式。在新的商业模式清晰化之前,现有的金融机构难以对接。中控国联投资集团董事长苗全旺认为,智慧城市没有成形的商业模式可依据,也缺乏国家顶层设计以及完整的行业标准,这给投资机构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目前智慧城市呈现出高度碎片化,尽管打车、医疗、养老等单个业态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在整个智慧城市产业层面缺乏清晰而完整的商业模式。由于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导致无法评估投资的前期成本、投资过程中的运营以投资后期的管理,也难以计算明确的投资回报水平等量化指标。尽管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以非常低的地价甚至零地价来支持智慧城市的建设,但如果在土地上没有形成大量可销售的市场服务或企业服务的话,智慧城市产业的投资机构、运营公司等将无法生存。
金融如何创新以支持智慧城市的发展?
乔润令认为,政府的融资模式不能再依靠过去的土地财政模式,而要引入社会化的资金,包括采用PPP的模式。其次,智慧城市的创新主体是中小企业和年轻人,这个群体在创新创业的时候往往没有抵押物,因此风险投资必须要跟上。再次,金融机构现有的模式对于依靠智力资本的创业者来说融资成本非常高,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真正为智慧城市提供扶持。
华为智慧城市首席专家赵青则提出要从城市圈和城市群的高度推进智慧城市产业金融的发展,也就是从城市群、城市圈、经济带的角度出发,协同不同城市智慧产业的整体建设。除了投融资平台,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考虑城市圈的整体发展,走集约化建设智慧城市的道路。目前很多小型的城市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但是真正的数据承载量其实并不充足,在数据中心的运维和服务等方面也将面临诸多问题。从中心城市或者是城市圈的角度出发,协同融资、共建发展,才能真正突破智慧城市推进过程中的融资困难。
中国从提出智慧城市概念到应用层面的实践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但是目前仍处在摸索阶段。近年来智慧城市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需要出现新的金融业态以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投融资难题。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入下半程,城市金融与产业金融迫切需要通过自身的创新为智慧城市的长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