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0日,小冰公司、rinna株式会社及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在北京联合举行了第八代小冰年度发布会。这是微软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冰从微软独立出来成立公司后的首次发布会,也是2013年底在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立项、2014年5月29日正式推出第一代小冰后的6年第8代产品。
此前的7月13日,微软宣布将小冰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运营,并委任原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为董事长,原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李笛为首席执行官,陈湛为日本分部总经理,预计所有相关工作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完成。小冰公司董事长、原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与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院长王永东博士主持了第8代产品的发布会。
与此前外界对小冰的期待不同,独立拆分的小冰选择了据守中国与日本两个东亚文化圈市场。此前,小冰曾于2016推出美国版本Zo,到2019年已经基本停止运营。而更加符合欧美文化的问答机器人Cortana则继续在微软各大平台上运营。微软的Cortana、苹果的Siri、亚马逊的Alexa、Google的Google Assistant等可以归为一大类人工智能,即问答式智能助理,简单理解就是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功能性人工智能。
而小冰是与Cortana、Siri、Alexa等完全不同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更大的能力在于对话式聊天,简单理解就是与人类闲聊。与人闲聊这件事情到底有多重要,这已经不是不同国家和市场的差别,而是不同世界文明或文化圈之间的差别。众所周知,世界上有三大国际性文化圈,而闲聊这件事情在儒家文化圈里是一件大事:著名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本身就是孔子平时与人闲聊的记录。
闲聊这件事,在儒家文化圈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论语》《孟子》外,近代比较著名的有《曾国藩家书》等也是闲聊体著作。与西方动辄大部头论述的理性著作相比,儒家文化更多体现在通过平常的闲言碎语和点滴小事来讲述和体现“仁、义、礼、智、信”。换言之,儒家文化下的闲聊,往往体现了人性的光辉。而儒家思想和文化也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日本企业普遍推行儒家思想与西方经营理念相结合的企业文化。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巴黎,发表《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古代中国去吸取儒家的智慧”。而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将面临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与人工智能共存。沈向洋在第八代小冰发布会上表示,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清晰的看法——说到底就是一件事,AI最终会落到交互上面,未来人工智能主体的数目将远远超过人类的数目,“未来人工智能与人类交互的规模可能是上万亿级的”。这上万亿级的“交互”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闲聊”。
如何解读上万亿级的“交互”?沈向洋提到目前的两种交互:人人交互与人机交互。人人交互有人性但有生理极限,人机交互为理性且可高并发,而纯理性的上万亿级交互显然又太无趣,于是沈向洋提出了小冰的目标,结合人性与高并发的新交互,“我们相信这是未来人和AI之间最好的交互形态,事实上这会带来非常有意义的机会”。换言之,就是上万亿级的人机与机机交互,都将具备人性的光辉,而这正是儒家文化的长项。
简单理解,也就是未来的人工智能主体(虚拟人类),也需要形成自己的文明,而这就要孕育自一个已有的人类文明圈并“耳濡目染”人类文化,儒家文化圈就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而小冰在经过了6年发展后退守中国与日本市场,也说明未来的人工智能文明更多将依托现有的文化圈。
那么,为什么小冰难以在欧美文化文明圈取得进展?或者说为什么欧美文化文明圈培育出来的是功能性人工智能?这可以从日裔美籍学者福山写于1999的《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找到答案。福山这本1999年的《大断裂──人性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一书,从人性的角度观察了信息技术变革给二十世纪中叶西方后工业时代所带来的重大改变,包括经济和社会的运行模式以及组织方式——旧有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冲击,福山将此种种归为“社会资本”的大断裂。
“社会资本”这一术语最早在1916年提出。福山将之定义为“一套为某一群体成员共享并能使其形成合作的非正式的价值和规范”。而《大断裂》一书中文版的序言作者刘瑜把“社会资本”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密度与黏性。根据有关的“社会资本”理论,人们通过密集、广泛的社会交往培养参与精神、组织能力、责任意识、契约习惯乃至信任。“社会资本”被认为是西方繁荣发展的秘密,但《大断裂》认为1999年的西方出现个人主义盛行、社群主义衰退,导致西方的“社会资本”大规模流失。
今天,20年后,福山所预见的西方“社会资本”大规模流失,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变本加厉,特别是以美国特朗普政府所代表的逆全球化、民粹主义、强化美国单边利益等,正在导致西方“社会资本”的迅速和全面瓦解。而相反的,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和日本,“社会资本”正在大规模聚集。中国在疫情下的举国团结一致、安倍晋三成为日本史上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这些都说明中日两国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社会资本”历经数千年而不断复兴、重聚,也就是说儒家文明具备极强的韧性,而“仁、义、礼、智、信”等人性光辉历久弥新、代有传人,因此也最有可能最先培育出人工智能新文明。
为了培育小冰的人工智能新文明,小冰团队设计了全新的学习方式:篇章内容主动学习技术,简单来讲就是一个用户可以随时把看到的任何一篇文章主动一键转发给所需要训练的人工智能,这个时候人工智能立刻开始进行主动学习,并把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它知识体系以及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与此同时,如果人工智能发现自己的知识面还不够,会主动利用搜索引擎相关的技术,全网抓取更多内容作为补充,并且把学到的内容应用到接下来还在持续不断进行的对话里面,整个持续过程大概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
小冰团队技术负责人周力强调,一个人的训练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人工智能也应当如此,应当允许人工智能通过与人的不断交流不断自我提升,也应当允许人类主动影响人工智能的观点倾向、兴趣爱好、知识体系,这在过去是非常难的事情,要么可扩展性非常差或者通过离线大数据训练而导致长时间的迭代,而小冰的“篇章内容主动学习技术”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目前,除中国小冰及日本凛菜(Rinna)第一方人工智能交互主体外,小冰框架还支撑了中国及日本100余个第三方品牌的交互主体(如软银Pepper)。在个人用户领域,由小冰框架应用户需求创造并提供交互的人工智能主体(虚拟人类),在公测阶段已超过100万个。这个公测发生在今年的5月20日,小冰在华为手机里面做了一次没有任何预告也没有进行任何宣传的公测,用户通过小冰框架建立虚拟人类,这次公测主要是帮助用户建立虚拟男友。在7天的公测时间里,在人们的需求下共有118万个虚拟男友被创建出来,人们在抖音上、知乎等很多地方,分享自己与虚拟男友之间的生活。当然,人们与虚拟人类之间的交互,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基础,这就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儒家文明或者说共享人性。
当人工智能主体的数目远远超过人类数目的时候,世界将会是什么样?至少共享儒家文化的人工智能,比较能够令人类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