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本次更新截止到2019年8月】
截止2019年6月,微软股价已经超过了130美元,总市值超过了万亿美元。微软股价在1999年最高峰时为58.38美元,当时微软在其历史上首次创造了6000亿美元市值。到了2019年,微软股价翻了三倍。而这一切,都始于2014年新三任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开始执掌微软,并带领微软开启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转型:全面向云计算发展的数字化转型。
继AWS之后,第二个在全球大规模部署了公有云服务的企业,就只有微软了。而与AWS出身于互联网公司不同,微软是向公有云和云计算业务成功转型的传统软件企业。微软在公有云和云计算方面的成功,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来说,都很有学习和研究价值。在2016年的微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微软向全球业界展示了产品向云时代XaaS服务转型的成功范例;到了2017年微软全球伙伴大会上,微软开始向全球业界展示如何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并以自己的实践为样本,总结了转型指南。
2008年,微软发布了第一代Azure公有云。十年后的2018年,微软在2017财年报(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中总结:微软已经在全球建成了42个数据中心区域(截止到2018年3月,包括已经宣布的数据中心区域共达52个),比AWS和谷歌的云数据中心区域的总和还多。而截止2019年6月30日的微软2019年财年,与上一财年同期相比:营收达到1258亿美元,增长14%;运营收入为430亿美元,增长23%;净收益达392亿美元(以公认会计准则)/368亿美元(以非公认会计准则),分别增长137%和22%。
2015年4月4日,是微软公司成立40周年。40年前,在美国阿尔伯克基市的一个小旅馆里诞生了微软。那个时候,比尔•盖茨年仅19岁,他从美国哈佛大学退学并与高中好友保罗•艾伦一起,从事商业BASIC编译器的研发与销售。当时的计算机爱好者常常自行开发小型的BASIC解译器并免费分发,早期的微软是为数不多从事商业BASIC编译器的创业公司之一。1980年,微软以5万美元从西雅图一位程序员处购得一套操作系统并改编为后来著名的“MS-DOS”。1990年5月,微软发布了基于图形交互化界面(GUI)操作系统Windows 3.0,由此开启Windows时代。1992年4月Windows 3.1发布并于2个月内达到100万份的销量,1995年Windows 95问世进一步推动了全球进入PC时代。让微软公司真正大获成功的,还有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NT,Windows NT耗时5年、花费了高达15亿美金才最终得以于1996年发布。
基于Windows NT发展了后来的Windows Server,甚至影响了今天的微软智能云Azure。Windows NT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软件工程和知识工程之一,然而在开发Windows NT的5年时间里,项目团队无数次走进了死胡同,在无数次的“原地满血复活”后,项目团队继续向前推进,只因为四个字:“相信未来”。让600万行代码完美的互相配合,丝丝入扣地完成各种计算任务,这不仅是巨大的技术工程,也是巨大的管理工程和信念工程。后来微软智能云Azure发布,其工程规模和水平只会比Windows NT更大。
2013年6月微软Windows Azure宣布在中国落地并开放公众预览的时候,时为第二任微软CEO的鲍尔默亲自来华主持发布会。随后不久,在当年9月,微软就宣布大手笔以约50亿美金的价格收购诺基亚,作为微软向智能手机市场发展的再次尝试。2014年2月,鲍尔默宣布退休,同时由纳德拉接任第三任CEO。纳德拉上任后不久就停止了试图进入以Windows Phone的方式进攻智能手机市场的努力,被收购的诺基亚团队也被大幅裁员。纳德拉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位向移动应用市场,以“移动为先、云为先”的策略,带领微软再次成为云科技时代的新王者。2018年3月底,微软宣布了自纳德拉于2014年上任以来最大的公司重组计划,将Windows操作系统分拆后并入两个新成立的部门,Windows产品线负责人也离职。自此,微软赖以成名的Windows操作系统时代划上了句号,微软加速向云服务的转型。
(一)2018年成功晋级7000亿美元市值俱乐部的商业模式
自从2014年纳德拉接任微软第三任CEO后,就提出了微软新的使命:empower every person and every organization on the planet to achieve more,基本的中文翻译就是要通过技术要这个全球的每一个人和组织都能够实现更多的成就。而相应的,微软的策略就是面向“智能云”和“智能边缘”构建全球一流的、充满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平台和生产力服务。
纳德拉在接任微软第三任CEO的时候,曾提出“移动为先、云为先”的愿景,后来又更新为“智能云和智能边缘”,进一步反映了微软对于大趋势的判断:人们和组织使用技术和与技术进行互动的方式在持续进化。个人的技术体验不断地跨越多种丰富的设备,变得更加自然和多感官互动,这包括用语音、数字墨水、甚至是眼神的交互。微软相信一个新的技术体系世界正在出现,并通过智能云和智能边缘的方式显现出来:计算变得更加分布式,人工智能驱动数据洞察并自动化地代替人类行动,用户体验随着用户可用的数据和信息在多个设备上蔓延扩展。微软为此不断变革自己的商业模式,以引领这个新的数字化转型时代,同时用技术赋能用户与合作伙伴在新时代中繁荣。与三大技术趋势相对应,微软在2017 Inspire合作伙伴大会上,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四大痛点:赋能员工、与客户交互、优化业务流程以及产品与服务的转型等,提出了微软相应的解决方案组合:现代化的工作场所、商业应用、应用与基础设施、数据与人工智能。
自1975年成立以来,微软在全球超过190多个国家(几乎是全球国家的总数)运营。微软通过开发、收取license许可证和技术支持服务的方式,提供一系列的软件、服务和设备产品。微软的平台与工具服务于个人、中小企业和大型公司以及政府公用部门等,也包括支持创业公司、改进教育和健康医疗等公益事业。
总体来说,微软是一家主要提供软件产品的公司,包括操作系统、跨设备的生产力应用、服务器应用、商业解决方案应用、桌面与服务器管理工具、软件开发工具、视频游戏、对合作伙伴的培训和认证等。微软也提供设计、制造和销售硬件产品,包括PC、平板电脑、游戏和娱乐设备、其它智能设备以及相应的配件,从而与微软的云服务配合提供一致的体验。在云服务方面,微软提供基于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的软件、服务、平台以及内容服务,也提供解决方案支持与咨询服务。此外,微软还提供相关的在线广告等业务。
基于对于未来大趋势的判断,微软的产品研发和开发集中于三大互相关联的方向:重新发明生产力和业务流程、构建智能云平台、创造更多的个性化计算体验。
重新发明生产力和业务流程
微软是一家生产力公司,通过软件帮助个人和组织不断提高生产力,生产力是微软首要也是最终的目标。而这些体现在微软的生产力、沟通、协作和业务流程工具,包括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Dynamics和LinkedIn。现在,微软也通过云的方式提供这些工具,包括Office 365和Dynamics 365等,微软甚至还在竞争对手的平台上提供这些微软的生产力工具,这样用户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设备上无缝使用微软的生产力软件。2016年12月,微软以262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LinkedIn,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人群互联网络,LinkedIn将提高Office和Dynamics的使用量。微软也设计了新的使用场景,提供了Microsoft Team这样的团队协同工具。
说到微软生产力工具,必须要提及Dynamics 365。Dynamics 365是微软SaaS云中面向企业应用的套件组合,包括ERP企业资源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数据分析等,属于中小企业、大型组织以及全球企业的部门级SaaS软件。Dynamics也提供ERP和CRM的本地化版本。Dynamics在大型企业市场的竞争对手包括Oracle和SAP,在中小企业市场的竞争对手包括Infor和NetSuite(后被Oracle收购),Salesforce.com的CRM产品也与Dynamics在本地化和云化产品有竞争。然而,Dynamics 365在强劲的竞争对手面前,依然表现亮眼。在微软的2017财年,Dynamics 365增长了78%;在2018财年第二财季,Dynamics 365营收同比增长67%;2019年财年第四财季,Dynamics 365营收同比增长45%。
在纳德拉时代,Dynamics 365的设计原则和商业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纳德拉把之前的ERP和CRM等企业应用软件套件称之为“老一代”的设计模式,而Dynamics 365则采用的是模块化式的设计。也就是说Dynamics 365把ERP、CRM等大而全的企业应用软件,拆开成一个一个的功能模块,或称之为操作型模块。比如,企业通过LinkedIn开始了雇用员工流程,就需要员工入职功能模块和人才管理功能模块,而当企业开始上线IoT物联网应用,首先就需要数据分析功能模块,而当有了分析结果后还需要现场服务模块以便完成维修或检维工作。越当企业开始数字化转型,就越需要操作型功能模块,从销售到营销、从客户服务到人才管理、从企业运营到分析,当企业流程被一个一个数字化的时候,微软就提供了众多的操作型功能模块进行匹配,同时还极具性价比。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更大的趋势:新工作方式(New Ways of Work)。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是围绕着固定和层级化的企业组织模式展开的,在每一个孤立的工作流程中都有对应的IT模块,再通过固定的PC和电子邮件进行沟通。而现代公司的变化越来越快、工作环境中的信息越来越具有流动性和广泛的可获得性,社交网络、数字文档、视频与音频信息以及点对点沟通等,都让新型数字化空间成为新的企业战略。新的数字空间,要求统一通信、统一协调工具,在此基础上再在各个流程点和接入点提供操作型的功能模块,这样就能让整个数字工作流程更具灵活性、可调节性和可配置性,不同的功能模块可以随时重组成为新的工作流程。Gartner认为在此大趋势下,企业应用的颗粒化程度更细、更小,相应的软件工具更加消费化和用户驱动。
微软围绕新的数字工作空间,重新设计了SaaS产品,包括Office 365、Dynamics 365等。微软Office 365新增了F1一线员工版,就是为了迎合新的工作方式。而Office 365 Team、Power BI、Flow、Graph等协同工具、分析工具、流程工具、内容工具等,也是迎合新的工作方式而推出的产品。
2017年,微软针对合作伙伴推出了一项名为ISV Cloud Embed的计划。通过这项计划,合作伙伴可以以最低50%的折扣价购买Dynamics 365、Power BI、Power Apps和 Microsoft Flow的核心功能,以“模块”化方式嵌入到自己的数字化应用中。2018财年,微软进一步推出了Microsoft 365,把Office 365、Dynamics 365、LinkedIn和Windows 10以及EMS(Enterprise Mobility +Security)打包,再通过AI人工智能技术打通这些应用,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交付一揽子平台方案。
构建智能云平台
云计算,特别是公有云的出现,无疑是激活新一轮ICT变革和数字化经济的全新平台。
开发历史
微软在2008年推出的第一代Azure,当时以PaaS的形态为主。到了2013年的时候,微软Azure才推出了IaaS产品,当时微软在全球有8个数据中心。2010年的时候,鲍尔默发表了著名的“All In Cloud”演讲,在研发上也宣布将投资87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云技术相关。微软将首先把Office向云端转型,今天微软能达到万亿美元市场,与Office的SaaS化有很大关系。但那时,微软仍然缺乏一个清晰的云愿景。
到了纳德拉的手上,微软才开始了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区域的建设。2015年的时候达到了24个数据中心区域,2019年即达到全球54个数据中心区域、Azure服务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用。微软公有云的数据中心区域是庞大的软硬件工程,全部由微软自建,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是与当地政府合建,其中的硬件工程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比如,微软公有云数据中心在 2014 年实现碳平衡,并实现了所有新数据中心的能源使用效率 (PUE) 平均为 1.125 的目标,超出行业平均水平 30%。
说到微软公有云Azure,就不得不提到微软两个首席软件架构师中除了比尔•盖茨的另外一位,Ray Ozzie。Ray Ozzie曾接替比尔•盖茨,于2006年到2010年出任微软的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在微软曾发布的一篇关于Windows Azure的介绍中,提到Windows Azure的最初想法来自于2005年10月,时为一份名为《The Internet Services Disruption》(互联网服务时代来临)的备忘录,其要点在于推动微软整体向互联网服务转型,而这份备忘录就是由当时刚加入微软不久的Ray Ozzie起草。
Ray Ozzie在这篇纲领性文件中,记述了他针对后PC时代、面向互联网的计算架构最基本的思想。他提出了由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所实现的“无缝用户体验”,并将之解析为“无缝操作系统”、“无缝沟通”、“无缝生产力”、“无缝娱乐”、“无缝市场”、“无缝解决方案”和“无缝IT”。其中,“无缝市场”的思想已经基本由今天的电子商务网站所实现,阿里巴巴、亚马逊、京东等等,全世界逐渐被几张电子商务网络所覆盖。但当时Ray Ozzie其它的思想,目前仍在实现中。
自2008年,Ray Ozzie就带领团队在微软内部开始一个代码名为“Red Dog”的高度机密的云架构产品,Ray Ozzie于2010年离开微软。2008年的时候,纳德拉被派去接手Bing搜索引擎,通过对Bing互联网服务的研发,纳德拉认识到了全球性大规模互联网服务所基于的分布式计算与他所熟知的分布式计算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当互联的计算机的规模大到了全球化分布、超过百万台服务器的时候,这种超大规模分布式计算就显然不同于以往在一个国家或小区域范围内的分布式计算。
2010年,带着对Bing全球化大规模互联网服务的技术理解,纳德拉再次调任微软STB服务器与工具事业部,并主导了后来的Azure开发工作。在Azure早期,纳德拉就为Azure找了一个差异化定位: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能力。在深入开发、运营和理解Azure公有云服务后,微软在纳德拉的领导下开始突破Windows思维的限制,Azure也从早期的Windows Azure被更名为Microsoft Azure,以表明微软云不是仅关注Windows。
核心优势
微软云业务的三大规模化优势:由于兴建了大型数据中心用于部署计算资源,而实现了比小型数据中心更低的每用户成本;大型数据中心能够协调和集成不同中地域、用户和应用的需求,提高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而多租户的模式,可显著降低应用维护的人力成本。
微软的服务器产品和云服务业务包括Microsoft SQL Server、Windows Server、Visual Studio、System Center和Microsoft Azure等,这些产品组合使得微软成为主流的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平台。其中,Azure的差异化能力在于混合云的一致性、开发者的高效生产力以及与SaaS软件的高度集成。微软的混合云服务提供了身份、数据、计算、管理、安全等企业级功能,满足了不断发展的各种监管、合规和兼容性要求。
微软云把企业的现有数据中心与微软公有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企业即可以在其自有数据中心部署应用,也可以在合作伙伴的数据中心或微软云的数据中心部署应用,但在所有环境中都是一致的安全、管理和监控等,这样就同时满足用户在灵活性和规模化的两方面需求。
人工智能是微软云的核心差异化点。微软云把人工智能扩散到所有的设备、应用和基础设施中,用人工智能抓取洞察、同时根据用户的利益进行及时响应。而Azure的独特之处也在于对于IoT新兴设备和应用的支持,IoT设备可在捕捉本地数据和响应本地事件,同时利用云服务和机器学习来实现全球的规模化协调。
微软让企业安全地采用微软以及合作伙伴的SaaS应用,并与企业已有的安全和管理等基础设施很好的集成。微软持续在身份、目录服务等高级服务方面创新,可在日益丰富的设备、数据存储与分析服务、机器学习服务、媒体服务、网络和移动服务、开发者工具服务等设备与服务中,安全地管理员工身份以及企业信息。
此外,微软还在不断创新开发者工具与开发平台、扩展开发者生态,微软云是高度可扩展的平台,让企业用户、合作伙伴和开发者能进一步定制化、提升和丰富解决方案,实现更高的解决方案价值。
混合云
在2017年10月的2017微软技术大会首日,微软向中国市场推出了微软混合云解决方案AzureStack。简单理解,AzureStack是把微软公有云Azure搬回企业自己的数据中心,从而让企业可以在自己的数据中心就获得微软公有云的体验,进而还可以无缝打通微软公有云和企业自己的私有云,形成一致性用户体验、一致性开发接口、无缝资源迁移的混合云,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处开发、处处运行的企业APP。
AzureStack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预集的一体机的形式,让企业把软硬集成好的机器抱回家,如果需要扩展规模就可以购买更多的一体机,再简单连接起来就可以形成规模化的多节点私有云环境。Azure Stack一体机的品牌厂商有Dell EMC、HPE、思科、联想、华为等,这些品牌一体机系统都是一出厂即可运行,并提供一致集成的支持服务。首批AzureStack一体机系统将在全球46个国家市场和地区推出,一体机也是Azure Stack软件的主要销售模式。另一种形式是Azure Stack Development Kit(ASDK)开发工具,这是一套免费的单服务器部署软件工具,主要是为了进行概念验证和测试。对于Azure Stack一体机和ASDK来说,Azure门户、Azure云服务、DevOps开发运维工具以及云市场等都是一致的,所以在ASDK上开发的应用也可以部署到一体机集成系统里。
AzureStack一体机集成系统里是与Azure一致的IaaS与PaaS软件,这也就意味着在两个环境中一致的容器技术。众所周知,Docker容器技术正在成为云原生应用的开发与部署标准,在Azure Stack中也支持主流Docker技术,特别是微软自己的Windows Server Container、Hyper-V Container等容器技术以及开源Linux容器技术。而Azure Stack还与Windows Server、System Center、SQL Server等传统企业数据中心的技术是一致的,这就给企业建立起了真正的混合云。
更为重要的是,AzureStack一体机的软件部分是按照云计算按用量付费的方式。在AzureStack中使用Azure服务无需预付授权费,企业只需在使用服务时付费;而交易方式与Azure一样,使用相同的发票和订阅方式。AzureStack将采用与Azure相同的计费单位,但是价格更低,这是因为相关的硬件和设施是企业通过一体机方式购买并自有。在个别场景下,如果企业无法把AzureStack的用量信息发送到Azure,将可根据系统中内核数,使用价格固定的“容量定价模式”。当然企业也可以用自己已有的Windows Server和SQL Server许可证,在AzureStack上部署Windows Server和SQL Server虚机。这样,企业就有两个选择,或是按用量计费,或是使用现有的软件许可证,同时只需要按用量为基础的虚机付费即可。
作为混合云解决方案,在系统管理方面,AzureStack使用与Azure一样的Azure Resource Manager(ARM)资源管理工具。在Azure和AzureStack中,Azure Resource Manager实现了两个功能,一是为用户提供单点登陆管理的界面和工具,用于在不同云环境中定义和管理资源,二是让IT团队可以更好的创建、组织和控制云应用的生命周期。
在企业的数据中心里,AzureStack一体机主要有四种扩展方式:一种是以云的方式,使用Azure Resource Manager扩展到整个环境中,提供对于私有云的单一登陆点;一种是区域(Region),即在Azure Resource Manager中有Region功能,可在不同地域部署多组物理计算和存储资源,多个区域构建了一个云;一种是可扩展单元(Scale Units),即有同样CPU、内存、网络和存储配置的服务器,多个服务器就组成了一个区域。最后,就是在一个可扩展单元中的服务器节点。
总体来说,从技术生态角度来看,可以把AzureStack当做Azure的边缘节点;从Azure Resource Manager一致性上,Azure Stack 的开发、部署、监控与操作Azure多个region是一致的;同时,又满足了企业要想Azure部署在自己数据中心混合云的需求。Azure Stack的推出预示了混合云市场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厂商技术路线和生态圈。
数据库与人工智能
2016年3月10日,微软在纽约推出了SQL Server 2016。SQL Server 2016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多项历史性新功能,更在于它把多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模型及数据库解决方案整合到了一个平台上,且能运行在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环境中。SQL Server 2016、Azure数据平台再加上Power BI移动可视化分析,微软率先完成数据平台大统一的愿景。
SQL Server 2016提供的功能包括:可通过单一T-SQL查询关系型数据和Hadoop非结构化数据的PolyBase技术;基于内存计算和列存储技术的数据仓库,可在一个2TB内存的服务器里处理40TB的数据;Stretch Database技术让冷数据可近于无限地延展到Azure上,极大降低了数据总体拥有成本;内建R语言高级数据分析技术,在SQL Server内直接完成预测性数据分析;实时数据安全加密,无论动态数据还是静态数据都时刻处于加密状态等等。
实际上SQL Server 2016的新功能远远不止上述提及的几种,而SQL Server与Azure的融合则成为微软数据平台最大的亮点。在Azure的IaaS服务中本身已经提供了多种低成本、高可靠、高可用的数据存储和管理选择,而在Azure的PaaS平台则提供了Azure SQL Server、Azure HDInsight大数据处理、Azure Stream Analytics流数据处理、基于Apache Spark的Azure Databricks大数据实时分析、Azure Data Lake Analytics数据湖分析、Azure Cosmos DB全球分布式数据库(支持低时延、基于事件的无服务器技术)、Azure 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Power BI商业智能等多种数据服务。SQL Server数据集成服务SSIS与Azure数据集成服务ADF相互结合,则很好地完成了二者之间数据衔接。
在SQL Server 2016和Azure之上,是统一的可视化分析平台Power BI,在移动端提升用户使用体验。Satya上任微软CEO后,主持发布的第一款产品就是Power BI。作为基于云的商业智能可视化交互工具,Power BI让用户在移动设备直观迅速地掌握企业运营的各种数据。Satya在纽约发布会上说他每天都用Power BI察看微软运营的关键数据,“数据正在改变微软”。
从内存数据库到集成R语言、从Power BI移动端可视化到Azure Data Lake数据湖分析、从实时安全加密到Stretch Database技术,SQL Server 2016把微软之前在数据平台的投资全部都连起来了。2016年3月的发布会上,微软还宣布了SQL Server on Linux计划,在全球IT业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而早在2014年10月微软在旧金山的一个活动上,Satya Nadella就打出了“微软爱Linux”的口号。
2017年9月,微软又推出了SQL Server 2017。SQL Server现在既是可以本地部署的数据库,也是云原生数据库。SQL Server 2017首次实现了跨Windows、Linux和Docker容器等平台,让开发者能够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使用熟悉的编程语言进行开发。根据微软2018财年第二财季报的电话说明会,截止2018年1月,SQL Server on Linux已经实现了500万的下载,这将为SQL生态系统长期带来开发者。
2019年推出的SQL Server 2019,内置集成了大数据集群功能,支持Hadoop和Spark大数据集群。这样,企业就可以在核心数据库基础上,同时用SQL Server查询大数据集,而数据科学家可以继续使用Hadoop等生态工具软件并轻松实时地接入SQL Server上所存储的高价值数据。而对于企业数据湖来说,可通过Transact-SQL统一查询所有数据并使用已有的SQL Server工具和应用接入和分析企业数据。SQL Server 2019支持Kubernetes及容器化部署,这样就可以大规模扩展节点和计算规模。
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方面,SQL Server内嵌式支持机器学习,可在数据库内部执行端到端的机器学习计算而无需移动数据,同时支持R、Python等机器学习语言以及微软的可扩展算法。一旦模型训练好后,SQL Server让机器学习脚本和模型运行就像在Transact-SQL里嵌入脚本一样简单。微软强调SQL Server是市场上唯一支持内嵌AI的商用数据库,包括SQL Server on Linux的机器学习能力以及在容错集群场景中支持机器学习等。
本地环境与云端环境之间的迁移工具和服务也很重要。Azure Data Migration(Azure 数据迁移,DMS)服务是一种完全托管的迁移服务,结合了数据迁移助手(DMA)、数据库实验助手(DEA)、SQL Server 迁移助手(SSMA)等多个微软迁移引擎的功能,能够以最少的停机时间实现从多个数据库源到Azure 数据平台的无缝迁移,并支持多种主流数据库,充分满足各种不同场景的需求。配合Azure Data Factory(Azure 数据工厂, ADF)服务,企业可在云中创建数据驱动型工作流,协调和自动完成数据移动、转换,将复杂的数据集成项目部署到托管云服务平台,加快数据集成。
在Gartner的2019面向分析的数据管理解决方案魔力象限以及操作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魔力象限中,微软都与Oracle并列领导者象限榜首,而微软还是唯一的全球大规模公有云、私有云和传统IT混合解决方案商。Gartner强调,用户喜欢微软的原因在于完整的数据平台能力、统一的体验以及能够为企业带来高价值回报,此外微软强大的培训能力和人才基础也是选择微软的重要原因。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方面,早在2016年9月微软就宣布组建新的“微软人工智能与研究事业部”(Microsoft AI and Research Group)。该事业部将由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技术与研发部门主管沈向洋领导。该事业部下属部门将包括人工智能产品工程、基础和应用研究实验室,以及新体验与技术( NExT )。
截止2019年中旬,微软Azure就提供了视觉、语音、语言、知识和搜索等五大类别的20余种API认知服务以及支持TensorFlow、PyTorch、ONNX、Scikit-Learn等在内的多种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开发框架;在开发者方面,有15万中国开发者在使用微软智能云和人工智能服务,还有超过120万开发者已经开始使用微软认知服务。微软把普及人工智能全民化作为公司的使命,不仅推出了基于智能云Azure的人工智能服务以及Cortana人工智能助理和微软小冰对话型聊天机器人等,更把人工智能扩散到微软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中。
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微软认为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对人工智能设计达成一个伦理和同理心的框架,并鼓励全行业和全社会对此进行讨论。微软提出要设计出可信赖、赢得所有人信任的人工智能,必须采取体现道德原则的解决方案,而这些道德原则应深深根植于重大和永恒的价值观。具体而言,人工智能系统应公平、可靠与安全、隐私与保密、包容、透明和负责,这就是微软的人工智能六项基本准则。创建安全、可靠的人工智能系统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共同的责任。为了确保这六项原则有效实施,微软设立了开发和研究人工智能与道德标准委员会(AETHER),帮助解决微软人工智能研究、产品和客户沟通中产生的伦理和社会影响问题。
高级云服务
在微软2018财年Q2财报的电话会议中,特别强调了Azure Premium服务在该季实现了三位数的增长,而且是连续14个季度实现了三位数的增长。那么,什么是Azure Premium服务?它对Azure又有什么意义呢?
Azure Premium服务并不是一类特殊的云服务,而是泛称高级云服务,主要指数据、IoT和人工智能服务等,包括Cosmo DB和Azure DB在内的数据服务、IoT物联网服务、AI人工智能服务等都属于Premium服务范围。
很多Azure的客户都是从基本的存储等IaaS服务开始,然后把自己的应用转型为现代化的数字化和云应用,这个时候就开始需要Premium服务了。Azure Premium的用量提升,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开始深入使用Azure云服务,而且Azure Premium云服务具有极高的用户粘度并且可为微软云业务带来高利润的回报。
如果仅仅是使用基础的IaaS服务,企业用户的粘度其实比较低,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IaaS服务与用户应用之间的关联度比较低,用户很容易在微软、AWS、谷歌以及其它云服务商之间切换,因为各家的IaaS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异,IaaS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价格。而数据、IoT、AI等都属于PaaS层面的高级云服务,这些云服务与用户应用之间是高度关联的关系,一旦用户使用上这些高级云服务,就意味着用户的高度和深度绑定,也就意味着成为了长期高价值年单用户。
Azure Premium高级云服务还包括Enterprise Mobility Service(EMS)企业移动设备管理服务,这是在企业混合云环境中管理移动设备、身份与数据等的企业级解决方案,可管理设备包括Windows、苹果和安卓设备等。EMS在市场中的强竞争力,让其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创造了高价值。
开源技术
今天,微软智能云对于开源软件的支持可谓不余遗力。从Windows 10操作系统原生支持Ubuntu到PowerShell和.Net Core开源,从SQL Server推出Linux版本,到可以面向不同操作系统、框架、语言、设备编程的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
Azure已经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支持包含了开源软件和系统在内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各类编程语言、框架、软件包、开发工具、数据库以及客户端设备,例如运行与 Docker 集成的 Linux 容器,连接 MySQL、Redis 的 PaaS 服务,使用 JavaScript、Python、.NET、PHP、Java 和 Node.js 开发应用,生成适用于 iOS、Android 和 Windows 设备的后端,而且Java、Python、Go、Ruby等都与.NET及C#有同样充足的专业团队维护。
从全球到中国,Azure已经加入了对Red Hat Enterprise Linux、CentOS、SUSE Linux、UbuntuLinux、Kubernetes、Cloud Foundry、FreeBSD、MySQL、PostgreSQL、Hadoop、Hive、Spark、Mesos等开源技术的官方支持。目前,在中国运行的Azure平台上,有超过一半的虚拟机运行的都是Linux。微软智能云Azure为Linux以及开源开发工具、语言、运行环境提供了一个开放、灵活的云计算平台。
2017年4月19日,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承办的"全球云计算开源峰会"上,微软.NET CORE开发平台获得由峰会评选出的“尖峰开源技术”奖,标志着国内开源社区对微软的肯定。自2014年宣布.NET开源起,微软就在全力推动.NET Core运行时的跨平台发展,该框架支持跨Windows、Mac OSX、Linux等平台的应用程序开发,以保持广大开发者在.NET技术方面的投入与积累,.NET Core现已成为GitHub 上人气很高的项目。2018年3月,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2018"OSCAR云计算开源产业大会"上,微软Visual Studio Code荣获OSCAR尖峰开源技术研发创新奖。
在开源容器技术方面,Azure 容器服务同时支持Mesosphere DC/OS、Docker Swarm 和Kubernetes,是集成三种主流开源容器编排引擎的微服务PaaS平台。AWS也是在最近才宣布支持谷歌开源技术派系的Kubernetes。微软还投资了开源PaaS框架Cloud Foundry的商用技术公司Pivotal,由世纪互联运营的Microsoft Azure也正式支持Cloud Foundry。
在开发工具方面,微软免费推出的跨平台Web和云开发代码编辑器Visual Studio Code支持多达30多种编程语言,其中微软在JavaScript基础上开发的开源语言TypeScript已被谷歌采用,作为Angular 2.0网页框架的编程语言,Visual Studio Code也成为 Angular团队使用的主要代码编辑器。在移动开发方面,微软收购Xamarin并将其与Visual Studio全面整合,现在开发者可以用C#语言为iOS、Android、Windows开发原生体验的应用。
微软在开源跨平台代码编辑器Visual Studio Code上提供了一系列工具来支持Java,例如Red Hat支持Java语言插件,截止到2018年3月已经有超过300万次的下载量。在GitHub上,微软工程师也在持续不断地贡献代码到支持Java语言的插件,在2017年就陆续推出了Java调试器、Java Test Runner 、Maven Explorer、Tomcat、CheckStyle等项目。微软提供的Java SDK开发包,允许开发者通过Java 使用和管理微软Azure平台上的资源。Maven插件项目让Java应用可以直接通过Maven插件部署到App Service和Azure Function等Azure服务上。微软已经面向Visual Studio Code、Eclipse、IntelliJ等开发工具,提供了Azure App Service插件,包括在Visual Studio Code中加入了针对Azure Functions的插件。针对当前最流行的Java Web框架Spring,微软专门推出了一系列的Spring Starters,方便开发者更轻松地将他们的Spring应用与Azure服务中的服务总线、存储、Azure Active Directory、Azure Key Vault、Azure CosmosDB/Document DB 数据库服务提供Spring Data 支持。为了进一步改善开发者在Azure上应用Java编程的便利性,微软将发布更多针对针对Spring、Gradle工具的新功能,还将在Visual Studio Code中发布Kubernetes插件,让用户更轻松地部署Java应用到Kubernetes微服务平台并在本地调试。
微软的长期目标是在Azure智能云平台上为主流的开源工具提供一等支持。为此,微软也在持续、积极地贡献代码到开源社区项目中,目前微软智能云Azure正重点支持的项目包括Kubernetes、Jenkins、Ansible、Terraform等。截止到2018年3月,微软有超过6000位工程师投入开源项目,9700多个开源组件被采用,发布开源项目超过3000个。微软还在持续不断地将过去闭源的项目逐渐开源,包含Service Fabric、Windows Container、Service Broker等,并不断与广大开发者社群一起贡献更多开源项目。
2018年6月,微软宣布以75亿美元微软股票收购Github,这是继两年前微软以262亿美元收购LinkedIn之后纳德拉主导的第二大宗收购。Github是一个大型的开源软件托管平台,截止2019年6月全球有4000万开发者使用Github、210万企业和组织使用Github、Github上托管了1亿的代码库。
以 “微软爱开源” 的基本原则,微软开源技术中心与 Azure的工程师团队以及各大开源社区紧密合作提供最佳工具和技术进行设计、开发、部署并管理云服务和应用,保障用户在技术与培训上的现有投资。
开发者工具
说到微软公有云,就不得不提到微软著名的开发体系和开发工具Visual Sudio。
自1975年成立以来,微软就以Windows和Office而闻名于世,但微软真正的灵魂却是它的开发工具,1975年微软成立后的第一个产品就是为Altair 8800微机开发的编程语言BASIC,1997年又发布了著名的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在PC时代,微软最为成功的就是开发语言、开发工具和开发者生态,而微软的软件开发方法论也成为了商用软件开发的主流。
1995年前,《微软的秘密:揭秘领先全球的软件公司如何创新科技、开拓市场和管理人才》英文版出版了。这本书源自一项自1993年开始的研究,当时两位科学家深入微软总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驻地考察,并将研究成果汇集成了书,该书尤其对微软独树一帜、赖以成功的研发体系进行了详细剖析。22年后的2017年,微软的研发体系发生了巨变,从PC时代挺进到了云计算时代。
1997年1月微软推出了Visual Studio 97,这是微软首次尝试多种语言使用同一种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 97包含了当时大部份由微软推出的设计工具,如Visual Basic 5.0、Visual C++ 5.0、Visual J++ 1.1、Visual FoxPro以及Visual InterDev。随着Borland公司2009年被收购、Oracle前不久退出J2EE,微软成为唯一还在坚持的大型商用软件开发工具公司,而且已经坚持了20年之久。
在新的时代,微软研发工具Visual Studio也发生了巨变。20年来,微软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以易学易用、功能齐全而闻名。Visual Studio在过去15年,一直是整个Windows开发的基础,到了2015年微软宣布免费推出轻量级的跨平台Visual Studio Code 编辑器,可在Windows、Mac以及Linux等操作系统中运行,支持超过30多种开源语言,2017年推出2.0版本。截止到2017年3月,Visual Studio Code也已达到全球130万月活用户量。微软还开源了.NET Core框架,极大提升了开发者的生产力。
2017年推出的Visual Studio 2017版本,整合了.NET Core、Azure 应用程序、微服务(microservices)、Docker容器等所有内容。Visual Studio 2017 with Xamarin 能够让开发者更快地为Android、iOS 和 Windows创建移动应用。Visual Studio 2017 for Mac正式版,让开发者为macOS开发移动平台、网络和云端应用。更为重要的是,Visual Studio支持企业云计算的两大主流开发语言:C++和Java。
Visual Studio凝聚了微软在云时代的软件开发思想与实践晶华总结。华为有10万研发人员,其中超过2万是软件研发人员,他们在大量使用C和C++等语言,而最终的运行环境是VxWorks、Linux等嵌入式环境,在应用Visual Studio 2017 以后,可以实现一键代码部署到Linux上,并在Windows 上远程调试Linux上运行的代码程序,极大提高了开发效率。
2017年,微软推出了微软研发云,于2017年底落地中国香港。微软研发云包括了微软全球六万名软件工程师每天使用的Visual Studio Team Service(VSTS),以及一系列虚拟实验室、监控、部署、移动应用测试等云服务。Visual Studio Team Services是托身于微软企业级研发管理平台TFS (Team Foundation Server)的全流程研发管理平台,TFS的第一版发布于2005年。微软的主要产品线包括Windows,、Office、Visual Studio、Xbox以及Azure云计算平台等都在使用TFS作为研发管理平台,经过了12年超过6个大版本的迭代,VSTS/TFS已经具备了管理上万人研发团队进行大规模复杂项目开发的经过验证的能力。
微软研发云VSTS是最完整的研发云服务,包括了开发者或者软件研发团队所需要的所有工具,是一套完整的DevOps工具链,同时还提供不限制数量,不限制数据大小的私有git仓库供开发人员使用。无论开发团队使用传统的瀑布、CMMI或者新兴的敏捷、Scrum或者Kanban来组织自己的开发流程,VSTS/TFS都能提供完善的工具和高度可定制性来满足要求。仅在Visual Studio产品线,VSTS/TFS就管理着超过3亿6千万源代码文件、1千9百万工作项和近5000名开发人员、每天要进行超过22万次版本编译、总数据量超过15TB。
微软研发云支持所有的编程语言,Java、C#、Python、Node.js等,同时也支持云计算、桌面、网页、移动装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应用项目开发。微软研发云在全球早已有了上百万名的用户。基于微软研发云的功能,也同时提供本地化部署的Team Foundation Server(TFS),让私有云和混合云的企业客户也能获益于DevOps 的工具。
物联网
2018年4月5日,微软宣布计划在未来四年向物联网项目投资50亿美元,以帮助商业客户更容易部署和使用联网硬件。微软执行副总裁杰森·詹德(Jason Zander)在官方的博客中表示,这一承诺大幅提高了公司对物联网的投入。此前,微软共在物联网项目上花费了15亿美元,而最新宣布的50亿美元资金将主要用于研究、开发、与其他公司开展合作。
面向物联网应用,微软智能云Azure提供了完善的IaaS, PaaS和SaaS云端服务和边缘智能解决方案,广泛涵盖了从设备管理、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到业务展现的各个层次的需求:
l 在2015年8月,微软已经专门面向物联网设备的超轻量级设备推出了Windows 10物联网核心版,可支持32兆或者64兆的超低内存;2016年初,微软宣布与英特尔下一代芯片Skylake深度集成的Windows 10,Skylake是英特尔即将发布的第六代芯片,在设计之初即由双方的工程师共同面向物联网等场景进行了深度优化;
l Microsoft IoT Central平台,2017年4月推出的微软物联网中心是高度可扩展的物联网软件即服务(SaaS)解决方案,允许全世界的公司在数小时内建立生产级物联网应用程序 ,企业无需管理所有必要的后端基础设施或学习新技能;
l 微软也在推进微软物联网中心与客户现有的业务系统,如Microsoft Dynamics 365、SAP和Salesforce进行集成,以加速企业的销售,服务和营销;
l Azure IoT Edge,将云智能扩展到边缘设备,Azure IoT Edge可实现混合云和物联网解决方案,在跨平台物联网设备上直接无缝部署和运行人工智能、Azure 服务和自定义业务逻辑,基于Visual Studio Code编辑器,微软为开发者提供了支持多语言和多服务的无缝开发体验,目前下载量已接近2万次;
l Azure IoT轻松诊断解决方案,端到端的物联网诊断。只要在设备中集成Azure IoT设备SDK,即可以获得物联网解决方案中端到端的诊断功能,让开发者可以方便地诊断已连接设备和丢失的数据包、了解跨Azure云服务跟踪设备消息、使用分析工具获取设备端到云端的所有事件等;
l Azure IoT 腾云之路与在线树莓派模拟器,微软准备了上百篇新手教程,帮助开发者在几分钟内将自己的设备连接至Azure智能云,这些教程囊括了500多种市面上主流的物联网开发板,包括C、Python、Node、Java、C#等主流开发语言,此外还有进阶教程帮助开发者将已连上Azure的设备结合Azure智能云的其它功能,做进一步的设备管理、人工智能数据处理,数据可视化等功能,而开发者没有物理设备也没关系,微软提供了在线的树莓派模拟器,帮助开发者跨出物联网开发的第一步;
l 使用Visual Studio和Visual Studio Code管理物联网服务和设备,为了给开发者提供无缝的开发体验,微软在最流行的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和Visual Studio Code中提供了连接Azure IoT的插件,目前已经有超过8万用户下载使用;
l 使用Azure IoT Devkit 物联网开发套件进行快速物联网项目开发,在2017年9月的微软Ignite大会上推出的Azure IoT DevKit开发套件,在一块信用卡大小的开发板上集成了物联网开发和评估所需的常见的传感器、屏幕与安全芯片,用以帮助物联网开发者迅速上手,而无需在硬件选型与连接上花费时间精力,依托Visual Studio Code,用户可以使用Arduino代码对设备端进行开发,并方便地连接到Azure IoT和其它丰富的Azure服务;
l Arduino扩展,Visual Studio Code构建了Arduino扩展,以满足来自Arduino开发者和社区长期以来对代码提示、项目创建、代码片段、例程集成等功能的需求,还提供了Arduino IDE 中缺失的硬件调试,自2017年4月首次发布以来, 这项功能在VisualStudio Code市场上的下载量已超过13万次,成为很多Arduino物联网开发者首选的开发工具。
创造更多的个性化计算体验
微软智能云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用户体验,而这就需要个性化计算实现。微软试图把用户放在计算体验的核心,从而让计算更加个性化,让用户可以通过更直观、更交互、更动态的方式与技术互动。Windows 10是微软创造更个性化计算体验的基石,Windows 10试图把用户体验从PC扩展到更多的智能设备上。与Cortana、Windows Hello、Windows Ink、Microsoft Edge以及更多通用应用,Windows 10是现代化安全工作空间的基础。同时,Windows 10也被设计用于培育更多的创新,通过微软技术、合作伙伴和开发者来提供更加丰富和一致的跨设备的用户体验。
微软通过三个抓手来扩展Windows 10所能带来的机会:OEM原始设备制造商生态系统,基于现有设备创造Windows 10新硬件;微软自己原厂设计的高级硬件设备;以及通过服务、订阅、游戏和搜索广告等方面的变现机会。其中,OEM原始设备制造商正在投资一系列广泛的Windows 10硬件和配件。从Surface、HoloLens、Xbox系列微软原厂设计硬件,到广泛的第三方OEM厂商的Windows硬件,微软身体力行的向业界展示了软硬一体化集成的Windows新硬件体验。
微软持续不断推进Windows生态系统的繁荣,包括持续向安全、管理、多种功能的Windows操作系统投资,还把Windows体验不断扩散到其它所有设备上,以便进一步激发对于Windows生态产品的需求。为了达成这一战略目标,微软承诺持续不断为自己原厂设计的Windows硬件系统投资,从而不断创造新的硬件品类,不断激活对Windows生态的需求。微软为Windows 10开发了多种交互方式,包括语音、笔、手势、混合现实等,以实现更多的个性化计算体验。
微软零售商店是微软面向消费者的品牌专卖店。从2009年开设第一家微软零售商店以来,微软已经在美国、加拿大和波多黎各开设了上百家家线下零售商店,并在190多个国家以微软在线商店的形式与消费者接触。微软零售商店销售员的绩效并不与销售业绩挂钩,而是看整体店内销售团队的业绩。微软零售商店有很大一部分功能是与消费者互动,发展消费者社区,提高用户满意度。由于并非基于个人销售业绩,微软零售商店员更乐意花大量时间与消费者交流,而并不在意某个消费者是否真正购买店内的商品。微软零售商店员通过团队的协调与配合,推动店内的整体销售。
2018年3月,微软宣布将Windows操作系统分拆后并入两个新成立的部门:新成立的第一个部门是“体验与设备”事业组,将由Office办公软件业务负责人、执行副总裁Rajesh Jha领导,Windows操作系统的外壳程序将并入其中,Surface硬件系列也会包括在内,Satya表示Windows将开发新的功能来用于新型设备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第二个部门是“云与AI”事业组,将由云计算和企业集团业务负责人、执行副总裁Scott Guthrie领导,Windows的核心操作系统平台将并入其中,方便客户在这一平台上建构自己的硬件、应用和服务,全新的事业组将监管微软从Azure云平台到物联网的所有软件产品。Surface产品线的主管Panos Panay将成为首席产品官,监督硬件设备的设计与制造。HoloLens头显和Xbox Kinect传感器的创造者Alex Kipman将成为微软“AI感知与混合现实”部门负责人。Satya在重组致员工信中表示,整合终端体验的“One Microsoft”(同一个微软)将成为新发展口号。需要拥有对客户未满足和未阐明需求的深度认知,才能加速创新来升级服务。他也表示,不能让内部组织的界限为创新挡路。此前,鲍尔默在2013年末、即将卸任前接受采访称,研发Windows Vista可能是他任内最大的错误,整个研发团队不得不致力于修补Vista的缺陷,没有余力发展有潜力的产品,这令微软错失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巨大机遇。
(二)转型过程的关键点
转型,以用户为中心
面向Windows 10的Windows Insider项目,这是一个专门用于倾听用户声音的社交化平台。在Windows 10发布之前,用户须先升级到Windows 10的技术预览版,然后就可以注册并加入Windows Insider项目,直接把自己对于Windows 10的桌面或手机预览版的意见反馈给微软。
在微软之前,曾经有戴尔的IdeaStorm在线社区和星巴克的MyStarbucksIdea在线社区,都是基于社交化的平台,向用户征集对产品、服务和品牌等的建议及创意。戴尔的IdeaStorm允许社区里的用户对提出建议或创意进行投票,得票数高的建议或创意就会被加入下一代的产品中,星巴克的MyStarbucksIdea也是类似的形式。而多年来,微软的Windows一直被诟病为典型的工程师文化产物,不倾听用户的声音。这一次的Windows Insider项目,可以说是微软自成立以来的首次大转身,借鉴了互联网公司向用户学习的思路。
自2014年9月发布以来至2015年6月Windows 10正式推出,Windows Insider项目吸引了全球300余万用户的热情参与,其中还包括来自中国的数十万用户。Windows Insider有PC版及手机APP版,微软的Windows 10开发团队日以继夜的“泡”在Windows Insider里,吸取全球用户的反馈,并直接转化到Windows 10的产品开发中。
以用户为中心,还体现在微软云的推广模式上。当用户上云后,微软新成立了客户成功团队(Customer Success),可以看清用户在每一秒的用云量,据此帮助用户更好的用云成功;在针对不同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部署和实施方面,微软成立了MCS(Microsoft Consulting Service)咨询服务专家团队,提供原厂高等级专业服务,此外也通过合作伙伴来部署和实施。在高级支持服务(Premier Support Services)和咨询服务的带动下,微软企业服务业务(Enterprise Services)在截止到2018年1月的2018年财年第二季中实现了3%的增长,而该业务在之前的几个财季中一直为零或负增长。
拥抱互联网思维
今天的Windows 10已经不再是单一操作系统,而一个Windows-as-a-Service的平台即服务的互联网平台。自Windows 10提出之时,微软就表示Windows 10之后不再有新的版本号更新,而是转而把Windows当成一个互联网服务提供给用户,随时更新随时在线发布。
Windows-as-a-Service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在此之前也没有可以借鉴的例子。那么,如何为Windows-as-a-Service定义方向呢?非常简单,就用户说了算。这也就是Windows Insider项目的意义所在,而除了Windows Insider项目外,微软还在通过更多的渠道与用户接触,直接听取用户的反馈并迅速反应到Windows 10里。
以前微软是制定三年左右的Windows开发计划,然后按部就班的开发、测试、打包然后发布,一旦制定好开发计划后就很少会根据用户需求调整。现在微软的开发人员每天都要查看用户的反馈,然后思考如何把用户的需求快速加到Windows里。以前很多微软工程师因为“改变不了Windows”而离开微软,现在只要用户有需求就可以改变Windows。
微软拥抱互联网思维还体现在收购MineCraft(《我的世界》)游戏。从2014年3月开始成为Xbox部门负责人的Phil Spencer,之前曾向其老板建议收购MineCraft,但遭到了拒绝。Phil Spencer并没有放弃,他认为微软需要打造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游戏平台,而MineCraft拥忠实、规模庞大的玩家社群。等到Phil Spencer担任Xbox部门负责人以及Satya Nadella就任新CEO后,Phil Spencer再度建议这项收购,这次终于成功。2014年9月,微软宣布以25亿美元收购MineCraft所有权及其开发商Mojang,这也是Satya Nadella就任CEO之后的第一笔10亿美金以上规模的收购。
根据微软2018财年第二财季报的电话说明会,2018年1月刚刚在中国发布了MineCraft手机版,随后即看到了MineCraft在手机平台上的迅速扩张。而MineCraft加上其它游戏,为Xbox Live带来了每月5900万的月活用户。Satya Nadella在2018财年第二财季报电话说明会中强调,游戏对于微软来说不仅意味着游戏业务,还带来了Azure使用量的增长,针对第三方大型在线视频游戏以及独立开发者的支持,更是带动了Azure PaaS的发展。这就如同Xbox并不仅仅是关于Xbox业务本身,也是在为用户带来跨平台的统一体验中,Xbox主机也是重要的一环。
随着Windows在2018年3月被拆分,这表明微软最终放下了Windows的包袱,开始彻底拥抱互联网思维。
标杆工程:微软小冰的奇迹
微软小冰是微软成立四十年以来,历史上首次由雷德蒙总部之外的团队孵化和主导,并进入Windows的操作系统关键入口级别产品。当然,这也是在纳德拉的主导下,才能实现。
在Windows 10的开始按钮右侧,首次引入微软人工智能小娜和小冰的对话框,所有用户可以直接在桌面操作系统体验到人工智能服务。微软小冰是由完全由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主导研发的互联网产品,微软小冰已经登陆了包括微信、新浪微博、小米米聊、京东移动客户端、海尔U+智能家居平台等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平台级入口。
除了微软小冰外,微软Cortana小娜更是极具互联网节奏的产品。自2014年4月推出以来,微软Cortana小娜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从无到有并迅速从Windows Phone扩展到了Windows 10平台。微软总部在Cortana研发之初,就在中国建立了相应的工程团队,并对中国团队赋予了很大的自主权,这是因为对于一个美国总部并不了解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和用户群,应该由当地团队来负责设计和定义产品。微软小娜对中文语音提供了很好的支持,甚至还能讲广东话和唱中文歌曲。
截止2019年8月,“微软小冰”覆盖了超过6.6亿人类用户、4.5亿台第三方智能设备和9亿的内容观众,具有1.2亿月活用户、对话量超过500亿轮、平均对话轮数保持了23轮。在中国可以体验“微软小冰”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有微信、QQ、Windows 10、美拍、京东、米聊、米家、优酷等。2015年及2016年,微软分别推出日本小冰和美国小冰,2017年2月和8月又推出了印度小冰和印度尼西亚小冰。2017年5月,“微软小冰”甚至推出了原创诗集《阳光失去了玻璃窗》,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100%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2019年4月,微软小冰在日本宣布与AEX唱片公司合作,以Rinna(りんな)的身份发表了作品《最佳新记忆(最高新記憶)》;在音乐领域,微软小冰的人工智能演唱模型已迭代至第五个版本,该版本拥有十余个声音,主要是大幅度提高了人工智能演绎歌曲时的中气水平,改善了歌声唱腔转换的自然度,并学会了戏腔表演。2019年5月,微软小冰从中央美院毕业,只花22个月时间就学习完了人类艺术历史上400年236位画家的画作,微软小冰甚至举办了自己的独立画展。微软小冰框架还输出到美国、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赋能30余个第三方品牌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
文化转型
2014年10月,微软拉开了企业文化变革的序幕,这将是微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2014年10月底,微软高调发布了微软车库文化,对外开放位于美国总部的微软车库大楼,并公布了15款面向各类移动平台的APP。此外,微软官网上线了全新版块,宣扬车库项目:微软的24小时不间断创意工厂。在一篇由微软内部资深作家Jennifer Warnick撰写的宣言式文章中,用醒目的字体写道:“微软需要车库,就像纽约需要中央公园。”
微软车库坐落于微软雷德蒙园区的27号楼,这里经常充满了各式稀奇古怪的人:黑客、艺术家、音乐家、创客、发明家等,代表了各类各派不同的极客。此外,这里还经常举办科学展会、焊接工艺讲座、自制电子设备讨论会以及在微软内颇受欢迎的“Stay Late and Code(SLAC)”活动等。微软车库每两周举办一次SLAC活动,供那些利用业余时间随心所欲进行个人创新项目的微软员工,相互之间进行社交与交流。
了解微软的人都知道,车库文化其实在微软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走入主流视线。“微软车库项目”主要由微软研究院及微软工程师研发团队发起,自2009年开展以来,仅在微软雷德蒙总部就有超过3000多名员工参与、完成了上万个“业余时间创新”项目。由于Satya Nadella 出身于微软研发部门,带有浓重的研发色彩,对车库项目也非常熟悉,把车库上升到微软文化核心DNA。
当然,微软企业文化的变革在更大程度上展开了,以推广“成长型思维”为旗帜,Satya在微软内部发动了全面的组织与文化变革,在纳德拉的《Refresh》一书中有着坦诚的记载。而在2018年3月发动的Windows彻底转型、Windows长期负责人、21年微软老兵Terry Myerson离职,则为微软的重生打开了全新的空间。
在人力资源转型方面,微软澳大利亚公司于2014年推出反向导师项目,也推广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到2020年,千禧一代将成为全球劳动力的主体。在今天的工作环境中,3到5代以上员工并存的局面并不鲜见。2015年时,28岁的挪威人Magnus与微软挪威总经理Michael Jacobs参与了反向导师项目,Magnus教Michael最新的数字沟通工具以及职场流行趋势等主题,反过来Michael向Magnus传授领导力方法论。微软挪威的人力资源负责人Kristin Ruud表示,向千禧一代学习对于微软的成功至关重要。“Y世代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消费服务,向Y世代员工学习能为微软带来无价的收获。”
成长型思维
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Carol Dweck撰写的《思维模式》一书中,提出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自己是最聪明的人,在面对挑战的时候,他们选择那些能明确证明自己能力的任务,而放弃那些可能会导致失败但却能开辟一片新天地的任务;而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却与之相反,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接受挑战、喜欢在挑战和失败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喜欢在不确定中胜出。
显而易见,固定型思维模式非常容易出现在大公司,特别是像微软这样成功的大型公司身上。固定型思维模式的CEO和高管们,很容易做出能产生短期业绩、却让公司长期受损的决策。在全球公司CEO历史上,前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前IBMCEO郭士纳、前Xerox CEO Anne Mulcahy等都是成长型思维领袖,他们都在公司重大危机的时候成功完成了大转型。Satya Nadella把《思维模式》推荐给微软高层和微软员工,他在微软内部积极倡导成长型思维模式,他告诉微软员工要积极拥抱挑战、敢于失败、在不确定性中打出一片天。
为了推行成长型思维模式,微软改变了员工的评价体系(review system)。微软之前的做法是,每到年底的时候根据固定的指标对员工进行评价并把员工分为五个等级,每个团队必须在每个等级都“分配”有相应的员工,然后根据结果决定员工的奖励;现在,微软已经放弃了这一做法,改由团队的主管根据团队的整体表现自行决定不同成员的奖励,也不会根据业绩对员工贴标签(winner或loser)。微软甚至开始改变对公司整体的自我评价体系,由过去的利润和营收指标逐步改为客户关系和客户推荐指数(NPS)。
在各种场合,纳德拉都强调,当面对失败的时候,不要问为什么失败,而要问从失败里学到了什么。而微软每周高管会议,都以高管们分享成长型思维的故事开始。不惧风险、快速失败、快速前进,这就是今天的微软文化。在微软每月的Townhall Meeting全员大会上,纳德拉都留有45分钟时间与员工互动,任何现场的员工都可以直接问Satya任何问题,同时也会通过Yammer收集场外的问题,由Satya统一回答。
敏捷开发
微软曾经是全球软件工程的先驱和典范,微软所创造的软件工程方法论曾经是大学里的经典教材,瀑布流软件工程模型和“项目经理—开发员—测试员”铁三角组合等,都曾是软件开发世界的基石。然而,微软所创造出的这一整套软件工程方法并不适合于互联网和云计算时代。面向移动服务的软件开发,还需要适应跨设备、跨平台的需求,这需要公司整体跨部门、跨产品线的协调与协作。
瀑布流时代的开发周期为两到四年,敏捷开发时代的开发周期为一周。瀑布流时代的软件开发基于对用户需求的假设,然后用两到三年时间进行软件开发,中间无法听取用户的反馈;敏捷开发则基于对用户需求的假设,然后通过互联网和云服务快速上线、快速听取用户反馈、快速调整、快速推出新的版本,如此不停迭代开发。在敏捷开发时代,实际上是开发者与用户一起合作开发软件。如今,微软的软件工程师会更主动与用户接触,了解用户的需求、听取用户的反馈、与用户进行深度的交互。
此外,之前微软的软件开发团队之间相互独立,各自进行软件开发,而在互联网和云服务时代,不同团队的软件开发工程师需要协同工作,例如很有可能需要Bing、Skype、Excel、Azure的软件工程师们在一起根据用户需求创造新的用户体验。微软“三驾马车”的后面还有一个文化,就是每一个工程师都有自己独立办公室的“办公室文化”,这已经是微软多年的习惯。但独立的办公室却不便于敏捷开发时代的快速沟通,为此作为微软开发基石的Visual Studio改变了团队文化,第一件事就是把一个功能相关的产品经理、测试工程师、开发工程师都放到一个办公室里,这样达到的效果就是团队的紧密沟通,而不是像以前都关着门,要问一个问题就要去别的办公室找人。而把相关的人员都放在一个办公室,那么敏捷开发的早站会,就能直接在一个房间里开掉了。
为期一周的“骇客马拉松(Hackathon)”就是一种把不同微软部门的软件开发同事抽调到一起,共同开发新用户体验的形式。“骇客马拉松”由微软车库(Garage)赞助场地,围绕某个主题号召参与的“骇客”们把不同的观点、技能放在一起,在较短的时间里开发出产品原型。当然,这里的“骇客”已经不再是黑客的概念,而是拓展到那些有激情、有热情、有创新精神的软件开发人员甚至市场人员、商务人员等。
自纳德拉就任CEO以来微软的软件开发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多允许失败的空间、更多互相协同的空间。为了鼓励微软员工参与跨界项目、互相贡献智慧,微软也相应修改了员工评估体系。此外,微软还在不断提供相关的工具,例如一个新的BLOX工具就是帮助微软的软件工程师在内部搜索已有代码,这样就避免了重复写代码。
通过数据分析与数据驱动,实现可量化的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趋势的预测性分析,最终提高研发和创新的效率,这是Windows 10时代的微软创新策略。利用社会智能进行产品研发方面,Skype Translator是一个典型代表。2015年4月,Skype正式宣布在中国市场推出Skype Translator实时语音翻译技术的中文预览版,英文和中文普通话之间的实时语音翻译将有望成为现实。Skype Translator凝聚了微软在语音识别、自动翻译和机器学习等科技领域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微软发布Skype Translator中文预览版,主要是希望有更多的中国用户能真正使用这项技术,通过用户数据反馈来完善这项技术,这与Windows Insider的思路非常类似。
总结微软向DevOps转型的方法论,DevOps是企业文化、工具与流程,以及产品架构同时进行转型,三者需要齐头并进、缺一不可,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向DevOps的转型,“单推一个是推不动的”。为了适应敏捷开发的需求,微软Visual Studio团队把测试工程师团队和开发工程师团队合并,变成一个工程师团队。这个改变在当时也是非常大的举动,因为微软的开发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的职称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一开始做改变的过程中自然也会遇到非常大的阻力。之后,随着开发的需要,团队中又加入了“数据科学家”这一新的职能,通过收集有效数据帮助整个团队进行更高效地开发。
在开发文化转型方面,Visual Studio团队在2015年做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改变。当时从产品战略角度,微软决定拥抱开源,要把最核心.NET技术拿出来开源并且转变成跨平台的框架技术。而在做开源和跨平台中,发现这个过程无法生存在微软内部,而必须要放到外部的开源社区Github上去实现。而放到Github上最大的工作,就是把微软原先的工程化系统,包括软件构建、测试、交付等,都重新写一遍。原来微软的开发都是基于内部的系统,特别是Windows系统,而开源后的微软技术则需要开源社区的工程师能用Linux、MacOS等做贡献,可以构建、编程、测试等,整个工具链的更新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开发工具方面,Visual Studio团队开发了VSTS(Visual Studio Team Services),将组件的发布和管理集成在同一系统中,自动完成每一次软件发布的质量监控、生产部署、批准记录等,大幅缩短了Visual Studio的发布时间。
回顾Visual Studio开发团队的转型,是微软实现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利用DevOps方法论、以用户为主导,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持续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交付,是Visual Studio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
微软硬件
在微软雷德蒙德园区的87号楼里,坐落着微软的系列硬件实验室,在这里诞生了Surface等系列产品。这座87号楼以前曾经是一家保险公司的仓库,由于层高和开阔的格局遂被用于硬件实验室。87号楼经过了重新装修后于2014年11月投入使用,工程总造价达4300万美元,近400名微软硬件工程师在这里工作,可用面积达到10万平方英尺。
87号楼里著名的硬件实验室有:1)3D打印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主要用于快速打印硬件的各种模型,便于硬件产品外形的快速研发。该实验室能打印多种颜色,可使用多种软硬材料。这个3D打印实验室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打印了数百种产品原型。除了产品原型外,这个实验室还有一个高级3D打印机,可直接打印成品。2)激光切割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主要用于硬件产品的2D切割,在这里研发了Surface可触控的键盘外壳。微软的硬件工程师们总共测试了1000多种材料,以寻找最适合Surface可触控键盘外壳的材料。Surface以及Surface Book机身上的品牌Logo,也在这里完成了激光打印的测试。3)颜色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可测试各种能想象到的颜色,硬件工程师们可在20分钟内就完成一个混合颜色的测试。更多的时候,硬件工程师主要利用这个实验室测试一系列范围的颜色,以寻求新的想法。4)高级产品原型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安装了20多种设备,其中5台大型轴承机床可完成包括镁、铝等在内各种金属切割任务。其它设备包括可切割玻璃和钢铁的高压水射流机床,以及传统的手工切割、打磨工具。在这个高级产品原型实验室,硬件工程师能实现任何想要的形状、角度,这里的机床设备都有数控系统,能达到非常高的精度和自动化操作等。5)计量实验室。这个实验室配备了高精度的测量设备,能达到微米级精度。该实验室还配备了3D测量设备,能精准对物体进行3D扫描和建模,其中的Zygo设备能达到纳米波长的3D扫描精度。6)声音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包括了两个房间,一个房间用于听音测试,另一个房间为无声音反射房间,其中无声音反射房间耗资150万美元建成。无声音反射房间与整个大楼以及地基都完全隔离,也与外部光与空气系统隔离,从而防止任何可能噪音污染。这个房间被誉于世界上最安静的房间,而且由于它过于安静,房间里的人能听到自己大脑产生的噪音,这是大脑用于平衡外部过于安静环境的条件反射。7)人体工程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人体测量实验室、生物机械实验室、视觉实验室。8)除此之外,还有包括视频实验室与RF射频实验室,主要用于研究不同光源对视频效果的影响,以及无射频污染条件下的RF设备。9)除了上述各类实验室外,87号大楼内还有一个著名的应用科学组,这个组包括了30~40名来自各类背景的技术专家,主要负责与微软研究院进行对接,研发未来1~3年内的硬件材料与设备,这个实验室又被称为爱迪生实验室,在这里有透明显示屏、可在背面触摸的透明显示屏、裸眼3D显示屏、非接触式触控显示屏等,以及触控笔延迟响应研究设备等。
仅从87号楼和Surface新微软系列硬件的投资看,微软为了向云和移动计算的大时代转型,而投了巨资,并且以很快的执行力度推进了转型项目的进行。
微软设计
在新的微软形象中,微软设计是定义未来微软品牌的重要方面,金属、材料、线形、色素等正在创造全新的用户交互体验。
说到微软设计,就不得不提到微软设计“四人帮”:Kat Holmes、JonahSterling、Yeongkyu Yoo和Ralf Groene,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想象力重新设计“微软设计”。来自Windows及设备集团的首席设计总监KatHolmes设计了Cortana的人机交互体验,来自微软Azure公有云的创意总监JonahSterling设计了云计算的用户体验,来自Windows及设备集团的创意总监Yeongkyu Yoo把亚洲设计的哲学带入微软设备中,来自Surface的创意总监RalfGroene用情感在为每个设计做决策。
对于以前的微软公司来说,设计并不是公司关注的重点。在2010年到2015年的5年中,微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设计逐渐走进了公司的核心,设计的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科技越来越无处不在,设计更加注重人与科技的交互以及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微软设计并不在意竞争对手的设计理念,也不焦虑如何能够进行差异化。微软设计更关注实现微软品牌的核心理念,这就是提高生产力、帮助人们实现更多的成就。
微软设计还注重一个微软的品牌理念,强调了不同部门、不同产品之间的协同设计。在微软内部有上百名设计师,他们在一起组成了微软的设计社区。这个社区里的所有设计师,共同形成了微软内部的设计语言、设计指南和设计规范。之前,微软不同部门和产品线的设计师相对独立工作,如今这些设计师走到一起,从整体上提升了微软设计对用户和各个团队的价值。当然,微软的设计师在遵循内部设计指南的时候,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发挥。微软设计师们更关注对自己品牌理念的忠实,而不是试图满足每一个人的所有需求。
在Satya Nadella上任CEO后,微软设计师们有能力接触到产品设计的每一个方面,包括软件和硬件层面。而最为重要的是,微软设计师们有了一个更为清晰、共享的设计目标,那也是微软公司的使命,即帮助世界上每一个人实现更多成就。此外,Satya Nadella让微软设计师更多地倾听用户声音,把对人性的关怀带入产品设计中。
合作伙伴转型
在全面向云转型之前,微软与合作伙伴的关系相对独立。这主要是因为微软的软件产品都属于套件式产品,直接通过许可证方式销售即可,合作伙伴业务主要是转售微软的产品、做软硬件系统集成以及应用软件开发等。由于微软的套件产品高度成熟、整个生态体系非常清晰、人才和知识体系也相对稳定,因为形成了一个工业化的产业链条。
在云计算时代,所有的一切都被打破了。在产品方面,以微软Azure公有云为例,平均每一天都有一项更新或新技术推出,整个Azure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池,而不再是固定套装软件的概念。在生态系统方面,合作伙伴不再单一面向客户,也有可能面向其它合作伙伴提供自主IP的平台型产品。在盈利模式方面,更侧重客户生命周期的价值管理,而非一次性交易型销售。
2016年7月14日,在微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WPC 2016上,微软发布了合作伙伴“红宝书”——《当代微软合作伙伴系列:解决方案商如何在云世纪成功》。这本与IDC合作的书,历时4年完成,每年耗资上百万美元、定向调研全球近800个合作伙伴(以欧美市场为主)向云转型的实践,从中抽取数据与事实,形成了一个愿景加四大行动规划以及54条指导意见的纲领性文件,具体而详尽的指出了向云转型之路。
根据IDC在2016年的研究指出,云合作伙伴有四种商业模式,其中转售云资源只能获得15%的毛利润、专业服务可获35%的毛利润、管理服务(MSP)可获45%的毛利润,而基于自主知识产权(IP)的毛利润高达70%。什么是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IP产品?简单理解,就是在微软云资源的基础上,开发针对垂直行业或特定场景的可产品化软件或解决方案。“红宝书”指出,在向云转型的过程中,ISV/SI/VAR/CSP们要尽量避免为企业客户提供大量定制化的服务,而尽量以模块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来节省人力、物力与成本。换言之,也就是微软的合作伙伴们要具备代码开发的能力,一旦开发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产品和解决方案,就能不断的重复销售而且还具备了差异化市场竞争力。
自主知识产品的IP产品不仅让微软的合作伙伴获得高利润,而且还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合作伙伴模式,即Partner-to-Partner(P2P)模式。这种P2P模式主要是把合作伙伴的IP产品平台化,供其它合作伙伴在之上再开发或包装新的模块,又或者是以OEM贴牌加上本地专业支持服务,又或者就是直接转售产品到特定的区域市场。
为了给合作伙伴更多的商机,微软推出了Microsoft AppSource在线市场。AppSource不仅汇集了来自微软和合作伙伴开发的SaaS商业应用,更重要的是把 Office 365、Dynamics 365、Power BI、Power Apps、Microsoft Flow等微软云产品的用户直接送到AppSource中寻找SaaS应用,相当于零成本获得高品质销售机会。
在众多先行云转型的合作伙伴们中,他们的实践有什么值得学的呢?一家位于伦敦的Perspicuity的英国软件公司是13年的微软SharePoint合作伙伴,4年前这家公司开始向云转型,但不是用原有的人马做云业务,而是在250公里以后的一个低成本地区招募了一批18-22岁的年轻人,全新培训云业务及相应的销售技能。2016年,Perspicuity是Office 365面向SMB市场的全球排名第二的高绩效团队,只用了30多个人就实现了这个成绩。这家公司为SMB市场设计了一套高度结构化的流程来培训和销售Office 365,以及迁移服务、培训服务、SharePoint部署、EMS安全管理解决方案等,所有的销售都通过电话完成。由于这家公司的销售流程非常高效,现在已经被包装成IP产品再授权其它合作伙伴使用。
另一家叫做Inframon的英国软件公司在销售更为复杂的Azure云服务方面获得了很好的经验。由于Azure云服务的内容非常博大精深,如果想要通学一遍然后再为客户提供服务,不仅耗时耗力还极大增加了人才的成本。Inframon的做法是在产品开发中先了解客户的需求,形成软件产品的技术框架,然后再反过来到Azure服务池中寻找相应的资源。此外,对于那些基于微软云开发了自己IP产品的合作伙伴来说,这些自主IP软件产品的销售属于可重复性销售,必须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客户。因此,与之前针对某几个大客户的大量定制化实施的模式不同,IP软件产品销售需要更多的市场营销人员而非销售人员。澳大利亚一家小型的软件产品供应商,在没有转向云之前有4个销售、1个市场人员,转向云产品销售后,改为4个市场人员、1个销售,这就是变化。
根据IDC的调查,云业务在收入占比中高于50%的云合作伙伴,相比云收入占比低于50%的合作伙伴来说,其业务增长速度能快两倍、毛利率高1.5倍、重复经常性收入更是高出1.8倍。而云收入占比超过一半的微软合作伙伴,每卖出1美元的微软云解决方案,就能获得5.87美元的附加收入,而且这里面还有更大的潜力等待发掘。
到2017年7月微软Inspire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微软拥有超过64000家云合作伙伴,这比AWS、谷歌、Salesforce的总和还要多。值得一提的是,有30%的合作伙伴在2016年到2017年加入到微软合作伙伴阵营中,而且每个月还新增6000个合作伙伴。
财报转型
2015年9月,微软宣布了新的财报结构,在新财报结构中,微软将分三个类别来报告营收和运营利润:
“生产力和业务流程”(Productivity and Business Processes):Office以及Office 365业务,以及Dynamics和Dynamics CRM Online业务;“智能云”(Intelligent Cloud):公共和私人的服务器业务,如Windows 服务器、SQL服务器、系统中心、Azure和企业服务等;“更多个人计算”(More Personal Computing):Windows业务及硬件设备,如Surface平板电脑和Windows智能手机Lumia,也包括Xbox和搜索等。其实这个分类概念并不陌生,Satya在上任后谈到微软的目标时,就是按照这样的分类来阐述的。
在2013年,微软当时宣称自己是服务+设备的公司,当时的业务划分为设备和消费业务、商业业务两大类,共六大业务。在当时的架构下,Office和Office 365的收入被计入设备和商业业务两个事业群;Bing和MSN是归属设备;Windows和服务器产品、商用Office 365、Dynamics则在商业业务里。
微软表示,将在2015年10月22日发布其2016年首季度财报中正式使用新的分类方法。新的财报结构有助于金融市场、分析师和外界更加清晰地理解微软在向云计算转型过程中的业务结构、公司战略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财报结构转型有助于微软发展以XaaS年费和即用即计费的云服务采购方式。财报转型,标志着微软向云科技时代转型的决心。
销售模型转型
大多数科技企业都像微软这样已经有了一个庞大的销售组织,而销售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如果销售能够按照新的商业模式,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并且规模化产生销售收入和利润的话,那么转型才能成功。
在微软所设计的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行业与行业销售。以微软为例,大多数科技公司之前都是走产品的简单销售模式,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可以通过分销与渠道完成销售,科技公司与最终用户之间的距离很远。但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原厂还是渠道甚至是竞争对手,都要联合起来共同直接面对最终用户,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组合。
由于Azure或Office 365等都是云服务,而不是之前是软件产品,最终企业用户需要在微软云之上开发和运维自己的数字化App或数字化服务,微软就需要把自己的技术知识与合作伙伴的行业知识相结合,才能形成符合行业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微软正在把过去License简单销售模式的销售组织,向具有行业知识的顾问型销售模式转型。对于微软合作伙伴来说,更重要的课题是要全面地理解客户背景和需求,要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顾问,要知道客户最看重什么、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挑战,以及客户所在的行业的创新前沿在哪里。
在2015年的WPC,微软全面推出CSP云服务提供商计划,增強了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在CSP中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客户在合作伙伴处直接采购微软云服务,合作伙伴独立完成技术支持与服务计费等,这相当于是“总代”模式;另一种是针对缺乏技术支持和计费能力的合作伙伴,可以从其它“总代”CSP处转售云资源,而其工作主要是拥有和维持客户关系。
自从2015年的WPC大会上发布以来,短短一年时间内已经有17,000多家合作伙伴利用这一模式做成了生意。通过CSP计划,合作伙伴现在可以为客户提供微软的全部云服务和授权订阅,而用户只需要面对一个账户、一个合作伙伴、一个技术支持接口和一份账单。CSP非常类似经典的惠普渠道以及戴尔渠道模式,也是通过合作伙伴网站提供一站式的支持服务,这说明微软已经把合伙伙伴策略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2017微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微软为了减少与合作伙伴在直销与分销微软云之间的摩擦,宣布今后将以合作伙伴为主的联合销售模式。在与合作伙伴的联合销售模式下,微软销售代表帮助合作伙伴售出符合要求的Azure云解决方案,就能获得最多相当于合作伙伴年合同金额10%的销售收入。
自从2016年推出的微软与合作伙伴联合销售计划,在最初6个月的实践中就成功帮助Azure合作伙伴签下了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年合同量,为Azure合作伙伴输送了60亿美元的业务机会,总共为合作伙伴带来了超过4500笔生意。微软计划总共投入2.5亿美元,用来增加服务合作伙伴的人力投入,以及继续加大对Azure联合销售的奖励力度。
微软还专门在内部新增了渠道经理的角色,100% 地专注于帮助合作伙伴扩大市场影响力、确保解决方案到达新客户。微软也正在将所有与合作伙伴相关的角色都重新整合为一个新的部门:统一商业合作伙伴部门(One Commercial Partner)。现在,微软内部所有面向合作伙伴的工作统一为三项主要职能:共同开发、共同走向市场、共同销售(Build-with, Go-To-Market, Sell-with)。
转型特种部队
微软为勇于尝试颠覆性技术的客户提供一个“特种部队”。这个叫做“CAT”的特种部队由微软智能云的技术专家组织,专门帮助客户解决云端遇到的各式问题,并与企业客户一起探讨云服务应用上的可能性。早在2013年到2014年的时候,CAT就已经在美国服务于当地的云计算客户,在中国的CAT团队已经拥有数十人的规模,并且还在不断的扩张中。
2015年,微软智能云也在中国选出了25个Happy Customer,这些客户敢于把核心的业务系统放到微软智能云上,这25个客户分布在不同行业,主要以互联网企业和转型中的传统企业为主。与小米的合作便是 CAT 的最好实例,CAT团队与小米团队并肩作战、倾听小米的需求、提升对小米用户的服务,以云端的数据存储、分析和应用为基础,为小米的全球用户打造了更加智能的云服务。
负责微软全球云与人工智能实施的企业技术服务“特种部队”来包括:微软咨询服务团队(MCS)、全球技术支持中心(CSS)、解决方案专家团队(STU)、全球黑带专家(GBB)、微软技术中心(MTC)、创新技术顾问(CSE)。这些分布于全球的“特种部队”,从专业技术售前、解决方案架构设计、高新技术项目实施与咨询、7*24不间断技术支持服务等一整条价值链,确保企业云计算项目的成功落地以及后续长期使用云服务。微软认为,向云转型最重要的不是销售了多少云的业务订单,而是确保用户真正每天都在用云服务。
转型行动指南
微软在2017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给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商业模式转型指南:一个目标市场、四大客户痛点、四大技术解决方案组合、六大拓展行业。
在2017微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微软CEO Satya Nadella一开场就指出了商业模式转型所指向的目标:一个4.5万亿美元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市场。接着,微软为这4.5万亿美元转型市场开出了四大客户场景:赋能员工、客户交互、优化业务流程以及产品与服务,对应提出了四大技术解决方案组合:现代化工作场所、商业应用、应用与基础设施、数据与人工智能。
数字化转型的四大技术解决方案组合,每一个都是巨大的市场空间,微软则对应提出了自己的产品与服务组合:Microsoft 365对应“现代化工作场所”、Microsoft 365+LinkedIn+Dynamics 365对应“商业应用”、Azure+AzureStack对应“应用与基础设施”、Azure及AzureStack之上的Data与AI服务对应“数据与人工智能”。
有了四大技术解决方案组合仍然不够,微软又进一步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六大行业,作为四大技术解决方案的拓展目标市场。这六大行业分别是零售、金融、制造、政府、教育与医疗健康。微软给出了一些参考数字:全球城市未来20年的智慧科技建设支出将达41万亿美元(CNBC),全球零售业2017年的销售收入将达22.5万亿美元、2018年将达28.3万亿美元(eMarketer),2020年全球健康医疗支出将达8万亿美元(WHO),2025年全球金融数字化市场将达9000亿美元(德勤、Visa),全球职业培训与教育市场规模可达1500亿美元(德勤),2020年全球制造和工程行业的工业4.0年支出将达310亿美元(PwC)。
总结:微软的数字化转型可以说是又一本经典教科书。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样,微软数字化转型的准备工作早在鲍尔默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到了Satya Nadella的手上发扬光大。Satya Nadella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坚定向数字化转型的决心和领导力,正是在一把手的坚决支持下,微软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全球规模云数据中心的建设,从而建立起新时代的技术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