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免费人脸识别云服务
由三个“85后”清华学子创办的Face++,把图片和面部识别带到商业应用领域,正在实现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开发和平台服务。创业团队中的三个人各有专长技术方向,分别是图像搜索、视觉识别和数据挖掘。在今年最重要的互联网图片人脸识别比赛LFW中,Face++团队力压Facebook人脸团队 (前face.com团队),获得世界第一。在极难识别的互联网新闻图片上,获得了97.3%的准确率。
(上图为Face++CEO印奇)
Face++是北京旷视科技(Megvii)有限公司开发的新型视觉服务平台,旨在提供简单易用、功能强大、平台兼容的新一代视觉服务。Face++团队专注于研发世界最好的人脸检测、识别、分析和重建技术,通过融合机器视觉、机器学习、大数据挖掘及3D图形学技术,致力于不断将更新、性能更好、使用更方便的人脸技术提供给开发者和用户。Face++通过提供云端API、离线SDK,以及面向用户的自主研发产品形式,将人脸识别技术广泛应用到互联网及移动应用场景中。
随着微软Kinect、谷歌Glass的诞生,机器视觉及人机交互技术将成为下一次IT革命浪潮中的核心驱动力。多媒体信息和视觉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海量图片出现在各类社交网络平台,图片搜索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在今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CEO李彦宏在会上表示,未来5年语音图像搜索将会超过文字。而人脸识别,是图像识别中一个细分领域,但因为人脸图像蕴含了信息量最丰富、用户关联最强的视觉信息,因此有着巨大的商用价值。Face++选择从人脸图像识别起步,将来逐步扩展到更为广泛的图像识别领域。
据Face++的CEO印奇介绍,FACE++现在拥有最大的人脸图像数据平台,已经处理了超过340亿张照片,在中国有超过14000种应用正在使用FACE++的平台。目前运行在阿里云平台的Face++,已经为奇虎360、美图秀秀、世纪佳缘等企业提供服务。Face++为美图秀秀、美颜相机App提供诸如人脸检测、人脸追踪、关键点检测技术等,可精准定位人脸中需要美化的位置,实现精准自动人脸美化。
最近Face++还刚刚宣布了与阿里支付宝的战略合作。在不久的将来,用户在使用支付宝的时候,注册账号之前的实名认证环节,将实现自动化的操作。用户拿出身份证拍一张照片,然后把自己的照片或一段小视频上传给支付宝,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进行自动化的身份鉴定。
Face++的潜在商业应用领域还包括银行与零售。当用户走进银行网点时,银行的产品推广屏幕可以识别用户的年龄、性别等信息,并据此推送更为精准的银行产品广告。在零售领域,Face++的图像识别技术,可以从图片中识别出相应的产品,并把产品信息推送到用户的手机里,发起O2O商业模式。
Face++于2012年获得联想之星的天使投资,2013年初又获得创新工场的A轮融资,融资规模约为百万美元。2014年9月,Face++获数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
“课程格子”CEO:创业是一场诚实的游戏
来自硅谷的李天放创建了课程格子,同时把他在Palantir工作的经历带到了中国,Palantir是美国最为知名的大数据公司,最新估值为90亿美金。李天放说,创业是一场诚实的游戏。一开始,也许可以靠运气,越往后越需要扎实的产品。
(上图为课程格子CEO李天放)
李天放的优势其实在后台数据处理,这来自于他在Palantir的工作经历。Palantir是一家非常低调的硅谷创业公司,这家公司目前的估值已经达到了90亿美元,这轮估值也让Square、Dropbox和Airbnb都难以与之匹敌。由前Paypal联合创始人Peter Thiel创建的Palantir,其主要业务在大数据可视化领域,目前拥有数万名客户,它们个个都声名显赫,包括全美最大的银行和政府机构。
课程格子是一款面向校园、基于课程表的移动社交产品,目前已经突破1300万注册用户。课程格子在帮助学生们了解课程安排的同时,还有各种社交功能:除编辑创建课程表外,可以添加课程笔记、评价老师;与同学打招呼、聊天,认识更多新朋友;查看其他学校的课程安排,更容易蹭课;校园社区,支持匿名发表内容,提供更多隐私保护等。李天放介绍说,在课程格子之前,没有类似的产品可以借鉴,很多功能都得靠自己研发,“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方向”。课程格子有两个特色,一个是同学们很方便添加课程表后那种“WOW”的体验,一个是校园社交看到身边的人和故事。
其中,校园社区是课程格子目前重点打造的特色功能。李天放解释说,现在的大学生反而更喜欢匿名社交,因为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各方面的压力很大,有时候需要一个匿名的地方,可以轻松的抒发心情、认识朋友。在内容审核方面,由于课程格子是开放注册,但只有提供学生认证的用户才可以匿名发贴,因此社区里很少出现比较乱的内容。此外,由于每个版块都有版主,版主会对内容进行审核与排查,那些期望利用格子社区进行营销的用户将被屏蔽掉。
课程格子通过“课程表”这个校园的刚需吸引学生用户注册,提供便捷的用户体验,让用户在30秒即可定制自己的课程表,获得“WOW”的用户体验,再通过校园社区粘住用户,吸引用户不断回头使用课程格子。“可能学生一周只有一半的时间在使用课表功能,但使用格子社区的可能性高达八九成。”李天放表示。
课程格子并非李天放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当他从美国返回中国后,曾受邀加入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李天放在创新工场里得到了锻炼,完成了从美国文化到中国文化的转变。非常有意思的是,当李天放准备把自己的创业项目向几个投资人分别做陈述时,第一个投资人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知道我是谁吗?”当时以李天放的美式思维方式,让他回答道“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是谁,再说投资人应该服务创业者,也许你应该知道我是谁才对。”也就因为这样,李天放错过了当天的其他投资人,其中包括著名的徐小平老师。徐老师当天投了好几个项目。
离开了创新工场的李天放,开始筹备下一个创业项目:移动版计划管理APP。这是一个可以让用户通过个人日程表,在手机上管理自己日常活动的APP应用。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李天放发现中国大学生对于基于课程表的校园生活管理有着强烈的需求,于是他专门为基于课程表的日程管理开发了一个特别版。当这个APP应用被放到手机应用商店后,开始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之后,李天放便集中于大学生这个特殊人群,于是就有了“课程格子”。课程格子后来曾入驻微软创投加速器项目,这是一个微软创投为创业团队提供的孵化器。微软创投加速器为课程格子提供了成熟的商业运营环境,以及微软创投加速器的“校友”资源。在这里,李天放与其他参加微软创投加速器的团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互动。
现在李天放的团队有30余人,包括了20多个工程师和开发人员,其中四分之一负责前端用户界面UI的开发,其余的全部集中于后端基础架构设计与管理。李天放说,他对招聘员工其实没有上限。他告诉HR,只要人才够优秀并且能与团队在文化上融合,有一个要一个。因为之前的创业失败经验,李天放现在已经变得非常成熟。他告诉记者,一个产品的前1000个用户决定了这个产品的未来,一个公司前5个员工决定这家公司的未来。因此,他很慎重地看待新员工招聘这件事。
当谈到业务运营时,李天放告诉记者,他认为创业是一场诚实的游戏。也许,创业团队在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凭借运气获得投资,但长而久之,能够持久发展的一定是有着可靠商业计划、专注产品研发并且执行力强的团队。“做正确的事情,坚持下去,不要放弃。”创业项目最危险的时期,就是当项目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阶段。《从零到一》是前Paypal联合创始人、现Palantir董事长Peter Thiel新近出版的一本关于创业的书。在书中提及,当从头创造一项全新的事物,“从零到一”这个阶段是最难的。特别是当代中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浮躁是一个常态时,创业团队就容易陷入追逐短期利益、最终失败的困境。李天放告诉记者,他每天都如履薄冰,每天都在做着艰难的抉择。“作为一个创业者,你要非常坚强。”
接下来,课程格子会尝试接入一些校园O2O服务,作为课程表、社区的下一步。比如,格子社区里的出国留学版块就很容易与出国留学咨询与服务结合,而面向校园的其它产品与服务,也能与课程格子方便的整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的生活真正的方便起来。
宋师伟作为公司的CTO新近加入了课程格子,课程格子的研发实力得到了强化。1987年出生的宋师伟与李天放同为Palantir的同事,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和斯坦福大学,曾参与iPhoto及iChat(iMessage的原型)项目的技术架构,在Palantir负责金融类别的大数据研发,又创办了面向移动开发者的APP测试平台“TestElf”。
虽然课程格子的下一步是校园O2O,但从李天放与宋师伟的背景来看,课程格子的目标远远不止于校园O2O,李天放的目标是要做一家市值超过10亿美金的公司。课程格子团队在大数据与云计算领域的深厚实力,将是课程格子长期的核心竞争力。
“超级课程表”的90后CEO:“我是个生意人”
前不久,复旦大学发布了一份《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分析了60后、70后、80后、90后的网络心态。其中,60后具有最强的网络“攻击性”,而当网友在网上跟人吵起来的时候常常会指责对方可能未成年、所以不理性的时候,谁能想到他们竟然是60后的大叔?与之相反,报告中说,90后很少参与网络抗议行动,超过90%的90后用户上网是为了“记录生活”、“分享心情”、“消遣娱乐”,在他们当中,只有有3.4%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幸福”。
超级课程表就是一群90后为校园开发的应用,以学生每天都使用的课程表刚需为核心,辅以各种校园社交服务。"超级课程表"能够帮助大学生查阅各个大学的课程表信息,还可以将自己的课程安排发布到应用中,与好友分享。同学们可以在应用中讨论课程内容,分享上课的笔记,共享文件资源,认识同学、扩展交际圈,并可发送私信等。90后的创始人余佳文告诉记者,自从有了“超级课程表”,同学又乐于回归课堂了,因为在教室里可以“泡到萌妹子”,由此可“消遣娱乐”是90后的主流工作、学习与生活态度。
在一年多的时间,基于阿里云的“超级课程表”席卷全国3300多所高校,目前该应用的用户数已超过1000万,平均日活跃用户达200多万。仅今年年初到六月份,“超级课程表”中就产生了高达17亿次的课程搜索行为。该应用中的“下课聊”模块也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学生匿名社交平台。
别看是90后,余佳文的经历非常丰富。他经常说,“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很伟大,因为我爸妈在家里卖猪肉,家里非常穷。”因为这个原因,余佳文在高中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余佳文非常喜欢计算机,高中就自习了大学计算机的课程,同时做了一个高中生社交网站,由凭此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超级课程表”的创意来来自实际的生活。在上大学时,23岁的余佳文因课程繁多经常忘记在哪里上课,而身边的同学也有这个烦恼,这启发了他开发一款能对接高校教务系统,只要有学号,就可以帮助大学生快速录入课表至手机的工具类手机应用软件。从有想法到第一个版本完成,只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结果在学生里面受欢迎的程度超乎想象。
然而,超级课程表后来的成功,靠的并不是运气,而是余佳文这个90后身上鲜有的商业成熟度。潮汕人出身的他,一见到记者就说,“我是个生意人”。他与记者讨论的不是技术的特色,而是企业的管理与业务拓展。虽然拿到A轮和B轮融资,其中最新的几千万美元B轮投资由阿里巴巴领投,超级课程表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但之前超级课程表有过好几次资金链断掉的经历,最惨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借钱给余佳文,所以后来拿到的融资,余佳文都特别珍惜,能不花就不花。
“别人拿一个新用户都要好几块钱,我就想办法做到几毛钱。一想到要几块钱拓展一个新用户,想想都头痛的要死。”为了省钱,余佳文自己做营销,自己开微博号、微信号,通过各种渠道做推广。
90后的公司,文化也是核心竞争力。余佳文介绍他的公司管理之道,就是不管公司,让员工自己管自己。例如,他不给员工制订工资,由员工自己给自己决定工资水平,有多大本事,就拿多少钱。由于员工私下间几乎都知道其他人的工资水平,所以没本事的人或是不想多做工作的人很难给自己定个高薪,“整体工资水平其实反而下降了。”
余佳文说,他做公司CEO,最需要做的就是关爱员工,其它都放手,让部门自己处理。很难相信,这样的话出自一个24岁的90后之口。当记者问及,公司员工是怎么称呼他的,余佳文答曰,“大家都叫我主公。”
余佳文对记者说,最想做的发明,是一个可以随时在肩膀上飞着,跟随自己跑的宠物小精灵,叫它喷火,它就喷火!
以课程表为中心,超级课程表未来还会提供各种更实用的功能,如线上课程笔记、在线教学等服务,但更多的是围绕90后的生活观与价值观,展开社交服务。毕竟,超级课程表不向社会开放,学生必须使用实际的学号进行注册,如何“迎新”和如何“送旧”,是超级课程表需要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