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东航空地Wi-Fi技术概念图)

2014年可以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民互联网思维启蒙年,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O2O、产业和工业互联网等对传统产业和传统企业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冲击。受此影响,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航)于2014年12月成立了东航电商公司,整合东航内外部各类线上、线下产品及服务资源,为每年8000万至1亿人次的旅客提供出行相关一站式集成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而东航与微软正是在快速迭代、应对变化、客户服务等理解上的共识,迅速摩擦出了火花。


东航小冰人工智能航班首飞

2015年1月13日下午16:00,东航首个搭载了人工智能系统的航班东航MU5117由上海飞往北京,不少乘客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在万米高空使用空地互联网发微博,并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在微博上进行了互动。那么,东航小冰人工智能航班是如何实现的?

据东航转型办公室副主任张驰介绍,2014年7月,东航成为国内首家获得工信部及民航局空地互联商业测试飞行许可,并于当月进行了首飞测试成功。东航空地互联网主要通过中国电信连接地面互联网与地面卫星基站,地面卫星基站与空中基于KU波段卫星进行空中数据的实时交换,再通过空中卫星与飞机上的机载服务器连接,建立机上的Wi-Fi热点,供机舱内的乘客使用。由于民航总局的要求,机内上网设备可使用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等,但尚不能使用手机上网,以免影响正常的航空飞行。

(上图为东航转型办公室副主任张驰)

东航“空地互联平台”的安全等级非常高,符合国家通信行业及互联网行业相关标准,同时也满足航空业对旅客隐私信息保护原则。目前东航提供的互联网服务带宽理论值为下行32Mbps/上行2Mbps,能满足空中乘客互联网使用的基本需求。2014年7月至9月,东航推出乘客免费空中互联体验测试,共有1500余名乘客体验了空地互联网。2015年,东航预计陆续新增约20架左右的客机投入空地互联飞行,未来将形成70余架的规模,以宽体机型为主,包括了波音330、777等机型。

为了接入微软小冰,东航对后台信息系统及客服中心等进行了改造,以便更好地把微软小冰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等技术与东航的信息系统对接起来。东航转型办公室主任韦志林表示任何一个互联网平台,都希望用户数要达到一定的体量而且平台要具有黏度。黏度的产生就需要平台、企业和客户之间有更多互动,而在互动体验方面,小冰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韦志林表示,“第一要有功能性,第二要有用,第三还要有趣味。满足这三点,用户才会黏上平台。”

(上图为东航转型办公室主任韦志林)

在功能性方面,东航乘客可以直接发一个东航航班号给小冰,小冰就能告诉乘客这个航班是否准点。在有用性方面,东航已经通过前期几个月跟小冰的合作,让小冰获得了很多关于东航和航空业务的知识。如果乘客想要了解关于东航的内容,完全可以咨询小冰,小冰还可以帮东航产品做推荐。在有趣味方面,萌妹子形象的小冰本身就是非常有趣的互联网社交体验。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简仁贤说,如果想在飞机上跟隔壁座的美女搭讪,又不好意思说,小冰就可以帮着“传纸条”。

据东航转型办公室主任韦志林介绍,这几年东航公司的领导不遗余力地推动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当东航找到小冰合作的时候,东航公司内部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共识。据了解,2014年9月,东航的董事长刘绍勇就知道了微软小冰,而东航转型办副主任张驰自从小冰诞生开始就是小冰的用户。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简仁贤对记者说,“如果在很多年前,两个这么大型的公司、背景完全不一样的公司谈合作,可能要谈好几年。可是这次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就谈成了,而且大家产生共识非常快、理念很一致。”简仁贤所指的这个理念是什么?这就是互联网思维。

现在的东航更像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特别是接入了微软小冰后,所有用户对东航服务的评价,无论是好的评价,还是糟糕的评价,都会原原本本地通过小冰反应给东航。韦志林表示,这些评价对东航来说都是改进的机会,互联网时代就是要不断的技术迭代、不断的快速响应,没有与用户的互动,一切无从谈起。

当乘客走进这班东航小冰人工智能首飞航班MU5117客舱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无意中进入了一个将被载入历史的创世纪事件,至少在中国航空史、中国互联网史、现代央企发展与改革史等方面,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东航小冰人工智能航班首飞对于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启蒙,为2015年打开了“脑洞大开”之门。


为什么首选东航?

东航小冰人工智能航班首飞选择的是京沪线。为什么选择京沪线?在民航界,京沪线有中国第一黄金航线的称谓。京沪线主要以商务客流与国内外旅游客流为主,客流量大且客源稳定。

然而,2001年开通的京沪高速公路和2011年开通的京沪高铁,给京沪航线带来了压力。2001年4月30日京沪高速公路的长途客运班车投运,在投运之后三个月日均客流达70%,“五一”长假趟趟爆满,夜班客流高达90%。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京沪高铁在运营三年后,即在2014年首度实现盈利,这在全球高铁项目中,都属于凤毛麟角。京沪高铁每半小时一个车次,“G”字列加上“D”字列车,几乎约15分钟就发送一个车次,运力是民航的1.5倍。据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数据,截至2014年12月7日,京沪高铁预计2014年全年运送旅客1.06亿人次,年均增幅逾20%。

尽管价格战是民航应对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早期竞争手段,但于2011年下半年开通了京沪线的春秋航空却在运营两年后亏损达2000万元。除了其它原因外,春秋航空京沪线巨额亏损的事实还说明了京沪线上的乘客在关注价格的同时,也很看重服务的质量和品质,这是商务客流的主要特点。特别是随着90后加入商务客流大军,他们对于服务的质量、品质以及差异化服务的需求,将大于对价格的关注。

2015年1月13日下午16:00,东航首个搭载了人工智能系统的航班东航MU5117由上海飞往北京,不少乘客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在万米高空使用空地互联网发微博,并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在微博上进行了互动。东航小冰人工智能航班是东航与微软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合作的结晶。在中国首个商用空地飞机Wi-Fi环境中,MU5117为乘客提供未来机舱内空地互联网环境下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交化与个性化的乘机新体验。

本次MU5117的乘客在登机前利用微博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互动,获取实时航班信息;在飞行途中,乘客通过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使用机舱内Wi-Fi,借用“微软小冰”向其它乘客或乘务组“传纸条”,展开机舱内的社交互动;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乘客还可以通过“微软小冰”向亲友发出接机提醒。

首飞之后,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将在指定的东航Wi-Fi航班上展开试用,并逐步向更多的航线普及。此外,东航与微软还将以每年8000万至1亿的东航客流为基础,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展开一系列的合作,深度挖掘乘客在乘机前、飞行中与落地后的个性化需求,为乘客提供高度“自定义”的航空服务,推动航空产业向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化转型。

据东航转型办公室副主任张驰介绍,从前期乘客需求调研来看,京沪线上乘客对空中使用互联网的第一需求以邮件收发为主的办公需求,其次是是社交需求,第三是查询金融信息。这其中,90后商务人士对于社交的需求,可能更为突出。因此,接入微软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一方面微软几乎是商务软件的代表,另一方面小冰也是智能化、个性化的社交服务代表,能为东航京沪线提供差异化价值。此外,东航还率先实现了全球首家在空中实现银行卡在线支付,满足了空间互联网金融的需求。

据东航转型办公室副主任张驰介绍,2014年7月,东航成为国内首家获得工信部及民航局空地互联商业测试飞行许可,并于当月进行了首飞测试成功。东航空地互联网主要通过中国电信连接地面互联网与地面卫星基站,地面卫星基站与空中基于KU波段卫星进行空中数据的实时交换,再通过空中卫星与飞机上的机载服务器连接,建立机上的Wi-Fi热点,供机舱内的乘客使用。由于民航总局的要求,机内上网设备可使用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等,但尚不能使用手机上网,以免影响正常的航空飞行。

东航的转型办公室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机构,不仅在整个民航界,甚至是在中国的政企界,恐怕也只有中央政府的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与之类似。东航转型办主任韦志林表示,转型办的任务就是牵头东航的跨部门、跨领域的、跨界的转型项目。

成立于2013年8月份的东航转型办公室,目前有十几名员工,以85后为主。东航转型办主要承担东航转型项目的整体策划,更多的项目执行则由不同部门共同承担。自成立以来,东航转型办积极推进传统业务与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合,空中互联其中的重点项目,这其中包括了飞机的改造、政府的批文、空中支付技术及标准制定、人工智能服务引入等。

东航电商则是东航转型办牵头的另一个重点项目。2014年12月,东航成立了东航电商公司,东航转型办主任韦志林兼任东航电商总经理。通过东航电商,把东航从过去单一航空承运人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转向一站式的综合服务解决方案,利用空中互联网、人工智能、空中支付等,连接空中与地面的O2O需求。

东航转型办公室主任韦志林说,目前没有哪个企业专门设立这样一个常设机构来推动这个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型和新技术创新,东航转型办公室的成立显示出了东航管理层的决心和魄力。


大象如何起舞?

“我们希望能够让东航做到大象起舞。因为行业的特殊性,传统的航空公司是重资产型公司,整个流程很难实现个性化、定制化。接入人工智能后,我们希望东航能够在客人面前变得更加灵活、亲切、有情,愿意和所有的客户做朋友。”东航转型办公室副主任张驰说。实际上,2014年东航发生了很多变化:飞机喷涂做了调整,变得更加国际化、更加清新,界面更加友好、简洁;机内设施也进行了调整,灯光更柔和,座位设备更人性化等等。

(上图为东航转型办公室副主任张驰)

作为中国三大航空公司之一,东航运营着由500余架客货运飞机组成的现代化机队,平均机龄不到7年。东航的航线网络通达全球178个国家、1064个目的地,每年为全球近8000万旅客提供服务,旅客运输量位列全球前五。

在另一方面,东航也是一个央企。央企的改革与转型,则是传统领域里最难以变化的部分。然而,在最近几年,东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东航转型办公室主任韦志林介绍,这几年东航公司的领导不遗余力地推动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当东航找到小冰合作的时候,东航公司内部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共识。据了解,2014年9月,东航的董事长刘绍勇就知道了微软小冰,而东航转型办副主任张驰自从小冰诞生开始就是小冰的用户。

所谓天时地利人合,缺一不可。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简仁贤对记者说,“如果在很多年前,两个这么大型的公司、背景完全不一样的公司谈合作,可能要谈好几年。可是这次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就谈成了,而且大家产生共识非常快、理念很一致。”简仁贤所指的这个理念是什么?这就是互联网思维。

(上图为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简仁贤)

东航转型办公室主任韦志林表示,对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方面,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思想认识的转变。2013到2014年,传统企业都在说互联网转型,但是喊得多、做得少。作为央企的东航,率先推出人工智能航班,将给央企转型带来新思路、新思维。

现在的东航更像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特别是接入了微软小冰后,所有用户对东航服务的评价,无论是好的评价,还是糟糕的评价,都会原原本本地通过小冰反应给东航。韦志林表示,这些评价对东航来说都是改进的机会,互联网时代就是要不断的技术迭代、不断的快速响应,没有与用户的互动,一切无从谈起。

想要“大象起舞”的企业不仅仅是东软,微软也在开始了“大象起舞”。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韦志林说:“东航找到小冰合作的时候,小冰持非常开放的姿态。双方合作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沟通障碍。虽然是外企和国企,大家基于客户体验、满足客户需求这样的共识,在使用新技术方面高度一致。而基于这样的一致性,才会有今天的成果。”而在另一方面,微软小冰本身也还在发展过程当中。简仁贤说:“双方的合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因为微软的产品已经很好了,东航才与微软合作,微软也不是因为东航能够承诺的更多才与东航合作。合作是一种互相学习的过程,通过合作和学习能够快速迭代,实现低成本、快速度的转型。”

微软这样的大公司,必须要更快的转型,才能赶上互联网的节奏。微软小冰除了在半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从诞生到聚集6亿次对话外,还在不断扩展生态体系。微软小冰与百合网合作,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匹配,提高了单身男女准确配对的成功概率。在2014双十一期间,微软小冰与京东合作人工智能导购,提升了购物的准确度与电商购物的乐趣。与东航的合作,将让微软小冰在垂直行业进一步发展,获得垂直行业的技能。

简仁贤说,对转型的认知也有短期、中期、长期之分,还是要看长期的目标,转型才会成功。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成熟,也是转型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普及、85后90后消费者的崛起、中央政府对于新技术新商业新业态的肯定与支持、民航产业走向成熟的市场等等,都是促成东航小冰人工智能航班首飞的关键性因素。然而,转型也是一把手工程,必须像东航这样有来自一把手的支持,才能最终取得转型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