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Cloud已有中文版)
进入2019年,谷歌云的消息不断。而对于中国市场来说,2019年3月底,谷歌网站的部分内容在中国市场开放,可以在线访问Google Blog等信息,这为近日中国云市场将向外资开放的消息,增添了几分想像空间。
自去年11月谷歌云新任CEO Thomas Kurian宣布上任以来,业界都在观察这位谷歌云的新老板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提升谷歌云在全球公共云市场的第四名或第五名的尴尬地位。作为全球科技的领先者,不少关键性的云技术都是谷歌首先提出来,包括著名的TensorFlow开源人工智能框架和容器管理平台Kubernetes等,但谷歌自己的云市场地位却与这些技术的原创性不相匹配。
谷歌云的发展落后于市场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创新者的困境所致。也就是作为原创技术的领导者,更追求技术的新颖性与独创性,而并不重视技术与产品在客户中的实际落地。Thomas Kurian是20余年的Oracle老将,作为Oracle的产品研发负责人,他也是Oracle云技术与产品的主导者,深谙企业级技术的产品化与落地之道。对于Thomas Kurian的期望,Forbes网站记者于今年2月建议他:对每位谷歌云的工程,要配备两名市场营销人员,帮助技术信息的对外传播!
是的,谷歌的工程师们过于痴迷于技术,但却不怎么花时间向外界和客户宣讲和精讲自己的技术,他们认为客户应该具有可以欣赏谷歌技术的水平,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可能在互联网界成立,但在传统企业领域却远非如此。很多传统企业客户都缺乏具有极客精神的开发者,企业IT部门更是管理者、运营者和决策者,他们需要谷歌专家的面对面讲解,才有可能理解谷歌技术如何应用到实际的业务场景中。
传统企业采用新技术的速度往往要落后市场十年的时间,例如云计算就是这样的情况,如今AWS和微软正在收割这一后发市场。而谷歌却更喜欢向那些前瞻性技术投入资源,例如谷歌认为全球已经从Hadoop和Spark这样的大数据技术迁移向Beam这样先进大数据技术,但实际上在Hadoop十年之后才真正在企业中落地。就像云计算一样,如今正是在企业级市场中收割Hadoop和Spark大数据技术的时候。
Forbes网站建议谷歌云放弃“如果你创造了产品,客户就会来”的理念,转而组建由技术产品营销经理和布道者组成的团队,清晰地对外表达其产品和服务的商业价值。这正如AWS CTO Werner Vogels所做的那样,Werner Vogels几乎亲自主持重大的AWS技术活动,不厌其烦地向客户详尽讲解AWS的技术特点和要点,他本人也亲自出席企业CXO们的聚会,直接向企业CXO们布道。
自Thomas Kurian就任谷歌云CEO以来,在今年二月集中发布了一些谷歌云的重大决策,包括加强销售团队力量、收购云数据迁移公司Alooma、预计在2019花费130亿美元建数据中心、推出混合云服务等。其中,混合云服务Google Service Platform的Beta版正式发布,让企业可以在云数据中心和企业自有数据中心组成的混合云环境中迁移和管理自己的应用,这无疑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Google Service Platform(GSP)主要基于Google Kubernetes Engine(GKE),GSP包括一个GKE On-Prem也就是通过远程工具管理部署在企业数据中心的Kubernetes集群,这样就可以跨混合云环境操作了。一旦发布GSP正式版,将是混合云市场的重要竞争性产品,红帽与IBM都有类似的混合云产品。
Forbes也建议Thomas Kurian收购Nutanix,以增强在企业市场的实力。而Nutanix在中国市场也有布局,如果被谷歌收购将提供一个借道拓展中国市场的路径。无论是通过收购方式或是以外资身份进入,中国市场都是谷歌云的重要市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