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不深入到一个行业里做,肯定接触还是不深的,总之农业是一个很苦很累的活,不像做手游一个月就有几百万上千万的下载量。农业项目要一步一步走,需要坚持。前段时间看《中国合伙人》有一句话,梦想是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做农业互联网也要有点梦想,否则很难坚持下去。”

王筱东,重庆人,1979年生人,在北京大学读本科主修英语文学专业,主要研习莎士比亚作品。后来发现了对计算机的兴趣,于是由文转理,去香港理工大学读计算机软件专业硕士。王筱东曾任微软公司大中华区高级经理,在2009年获微软全球最高奖项“董事长奖”,之后转到广西丰林木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林木业)任CIO。2012年2月份的时候,王筱东离开了丰林木业,开始在农业互联网领域创业。


智慧农业云平台

王筱东创办的广西慧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慧云信息)是华南地区专业从事商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主攻智慧农业云、农业物联网和农业大数据方向。

2013年开始,慧云信息开发了产品化解决方案“智慧农业云平台”。2013年上半年,慧云信息参加了微软创投加速器创业孵化项目。2013年5月,慧云信息被广西科技厅设为院士工作站,2013年9月,慧云信息以“智慧农业云平台”为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科技部2013年度“创新基金”立项支持。2014年8月,由慧云信息独立承担的“智慧农业云平台研究与服务中心”项目,获得2014年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立项资助。

“智慧农业云平台”从后台软件服务端,到前端的电脑应用和手机上的APP,再包括硬件的采集器、网关等设备,全部由慧云信息自行研发。这个云平台包含三个子系统:智能农业监控系统、标准化生产管理系统、农产品全程溯源系统。通过与农业专家及农业科研机构合作,该平台逐步建立起涵盖各种农作物标准化生产的智能数据库,并结合部署在农作物产区内的智能传感器、图像采集器、远程控制器等物联网设备,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科学化、精准化、自动化和标准化管理。此外,通过建立产品溯源体系,实现品牌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慧云信息拓展了广西、广东、云南、海南、四川、重庆、甘肃、黑龙江等十几个省的农业客户,客户中既有农场、合作社和专业户,也包括了广西农业科学院、重庆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


从IT高管到“赤脚农民”

当然王筱东并没有真成为一个“赤脚农民”,但他从大城市的IT白领,一杆子插到农田大棚里,研究土壤、温度、温度、空气等对农作物的影响,并用农民们不太能听得懂的物联网和云计算逐步提升农业的管理与运营水平。他是怎么走上农业互联网创业路的?

王筱东最早在微软工作,在IT企业工作的过程中,他觉得由于缺乏甲方的经历,很想感受一下从客户的角度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IT系统。带着这个问题,王筱东来到了广西,在广西丰林木业任CIO。

丰林木业是中国最大的木业企业集团之一,主营人造板和营林造林两大业务,其中人造板业务属于制造业,经济林种植属于农业,目前有5个人造板工厂83万立方米/年生产能力和20多万亩自有速生丰产林。丰林木业同时具有农业与工业的属性,这为王筱东后来向农业和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王筱东的团队有个特点,就是以广西人为主。广西缺人才,并不是说没有人才,而是很多优秀的人才出去读书或工作,想回广西但苦于在当地没有合适的平台。于是,王筱东就干脆把这些人聚集起来。在丰林木业工作期间,王筱东发现农业在中国仍是重要的行业,但农业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因此成长空间巨大。于是,王筱东和他的团队就逐渐聚焦到了农业。


用传感器感受农作物

从王筱东的实践来看,虽然农业的信息化水平相对比较低,但IT人员愿意扎进去做农业信息化的也很少。如果不了解一个传统行业,不知道这个行业的痛点在哪里,就很难用互联网去改变这个行业。

王筱东是怎么感受农业互联网的?慧云信息“智能农业监控系统”综合运用传感器、控制器、智能相机、智能摄像头、RFID 等物联网设备,对农业生产现场的气象和土壤等环境变化趋势、农作物生长情况、农业设施运行状态进行全方位监控,并根据设定条件对各种异常情况进行自动预警与远程自动化控制。这套系统采用全智能化设计,一旦设定监控条件,可完全自动化运行,不需要人工干预。

为葡萄种植专业户提供葡萄的监控系统,就是慧云信息最开始完成的农业物联网项目之一。广西属于种葡萄的特殊区域,其它地区的葡萄每年只能收一季,六七月份葡萄熟了到冬天就没有了。而广西每年葡萄可以收两季,六七月份有一季,十一二月份还有一季。这种双季葡萄种植,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比较机械化。以前靠人工的方式,用温度计控制,而现在则希望通过物联网的方法,实现自动化的管理。于是,慧云信息设计了一套葡萄监控系统,能监控温度、湿度、预判病虫害可能发生性等,可根据需要动态调节温度等。接下来,王筱东又把类似的技术用到了香蕉种植中。香蕉对于田间的水分比较敏感,因此慧云信息又实现了土壤的监控,包括灌溉系统的自动化控制等。

考虑到农业生产现场可能存在的电力与网络条件限制,“智能农业监控系统”系统可以实现太阳能供电与手机网络传输。设置在田间的“一站式”监测站采用太阳能供电,集成了多种传感器,实时监测各种环境信息(空气湿度、土壤湿度、CO2含量、土壤PH值等)并通过智能网关直接将数据信息传回云数据中心。


农民不需要懂云计算

据王筱东与农民打交道的经验,其实农民很难理解云计算。目前慧云信息的客户主要以五十亩以上规模的专业户为主,农民本身并不在乎云计算。他们只关心把监控系统安装好,在手机里安装相应的APP应用,打开APP就可以看了。通过使用APP,农民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慧云信息的智慧农业云解决方案以标准化方案为主,营收包括生产管理、产品溯源等的纯软件,按年收取费用,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硬件则依据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进行销售。至于网络的流量费用,由于慧云信息提供的设备走2G网络即可,因此对于地方手机信号的要求低,流量费用也不高。这套系统还能够在当地就把重复的数据或无效的数据过滤掉后,再保存下来并传到云数据中心,从而降低了整体数据量。

针对当前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硬件投入大、系统运维难、用户体验差”等问题,慧云信息融合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采用软件即服务模式(SaaS)模式运营,同时支持“公有云”与“私有云”数据中心,用户通过浏览器或智能手机就可以轻松享用全部平台服务。农民能够通过手机,就能够实时地了解目前产品生长情况和当天应该完成的事情。而智能分析系统将智能传感器设备收集的历史数据、标准化生产管理系统所指导的任务情况和农产品物流运输销售信息进一步处理、整合、挖掘,最终反馈到生产环节指导现代农业的生产。

王筱东在2013年1月份参加了微软创投加速器,微软创投加速器为慧云信息提供了免费两年6万美金的Windows Azure云资源。在使用了Windows Azure公有云后,王筱东发现Windows Azure挺好,于是就把整个系统都迁移到了Windows Azure之上。利用云计算技术,对进行海量数据的集中统一处理,大幅度降低IT设备采购与维护成本,同时结合按需付费模式,让农业工作者与农民群众使用系统就像使用水电一样方便。


走向农业大数据

未来,慧云信息将定位于农业大数据的概念。通过传感器网络,慧云信息已经汇集了丰富的农业信息,包括天气的变化、土壤的情况、每年的收成、作业的情况等,可用做农业数据分析,例如病虫害的趋势或者农作物产量与气候的相关度等。此外,这些数据对于农产品期货交易、农业金融市场预测、宏观经济指标研判等,也有很大的价值。

慧云信息现在已经覆盖了超过10万亩农业面积,在11个省份有客户分布,主要覆盖的作物包括葡萄、香蕉、水稻、苹果以及科研育苗等。王筱东透露,在2015年,慧云信息将更加深入地与农业结合。除了目前监控APP及产品溯源外,还将针对葡萄、柑橘这样特定的作物,把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做深做透,让全国各种土壤的农作物都成为慧云信息的客户。

慧云信息还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和企业管理解决方案。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基于智慧农业解决方案,目前刚开始运营,初期客户包括了丰林木业以及广西本地的中小型工业企业。

走过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从微软到丰林木业,再扎根到各省各地区的农田大棚,定居在广西南宁的王筱东还有他的梦想。与农村电商不同,慧云信息定位于农业生产环节,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一个红火的市场。

最近,Windows Azure的两年免费期快结束了,慧云信息却成为了Windows Azure的付费用户。王筱东认为,虽然Windows Azure没有国内公有云来的便宜,但功能更全一些,能提供更高级的功能,方便进一步的开发。而且Windows Azure全球化运营,也为慧云信息将来可能进入东南亚及全球市场提供了条件。

梦想还是要有,但也要有现实的基础。正因为有了技术平台的成熟,孵化器和政府的扶持,以及农民对科技认知的提高,农业互联网才有望真正在未来几年内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