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8日,微软时隔7年再次举办WinHEC(Hardware Engineering Community)硬件工程产业创新峰会,这一次选址在中国深圳。1992年,微软面向硬件合作伙伴举办了第一次WinHEC,彼时该峰会叫做“硬件工程大会(Hard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此后每年举办一次,直到2008年在中国举办WinHEC。之后,该大会的部分内容融入了每年一次的微软Build开发者大会,2015年再次重启该大会并重命名为“硬件工程产业创新峰会”,强化了社区及产业的概念。这一次微软带着刚刚在今年1月进行了全球预览的Windows 10,来到了全球硬件创新的中心城市之一——深圳。
3月18日的WinHEC峰会在深圳和中国的IT产业刮起了强劲的微软风。且不说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手机朋友圈更以刷屏的速度更新会议信息和图片,可见业界对WinHEC峰会的强烈兴趣。这一次,微软除了按常规请来了深圳市的领导外,还聚集了联想、腾讯、奇虎360和小米,目标直指四家庞大的用户群:联想宣布将第一时间在国内的2500 家客服中心和指定零售店面里提供Windows 10 升级服务,并于2015年中推出Windows Phone手机;腾讯将向所有使用 Windows 7 和 Windows 8.1 的中国腾讯用户提供 Windows 10 的免费升级;微软与小米的合作刚刚开始,小米 4 手机的用户将被邀请参与 Windows 10 体验;而奇虎360除了向其用户提供免费升级服务外,奇虎360的董事长兼CEO周鸿伟还带着感冒亲自为微软站台,他说“我觉得微软非常了不起,这次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
本次WinHEC除了宣布将于今夏在全球 190 个国家和地区以 111 种语言版本推出Windows 10、第一年免费升级至Windows 10以及选择四大超级中国用户群作为Windows 10在中国的启动推进路线外,还有一系列针对硬件创新的重要举措,包括:推出“Windows Hello” 脸部、虹膜或指纹等生物特征认证;将首次免费推出小型物联网设备专用的新版 Windows;将推出面向Intel“开源PC”Minnowboard、搭载ARM的Raspberry Pi 2和智能手机级骁龙 410 芯片组的Windows 10 开发板等。
免费操作系统、生物特征认证、物联网专用系统、开源PC等虽然都很酷,但这些仍不足以说明为什么今天的微软如何大同。是什么让今天的微软与传统的微软拉开了距离?
真正倾听用户的声音
微软公司操作系统事业部执行副总裁Terry Myerson介绍了面向Windows 10的Windows Insider项目。这是一个专门用于倾听用户声音的社交化平台,用户须先升级到Windows 10的技术预览版,然后就可以注册并加入Windows Insider项目,直接把自己对于Windows 10的桌面或手机预览版的意见反馈给微软。
在微软之前,曾经有戴尔的IdeaStorm在线社区和星巴克的MyStarbucksIdea在线社区,都是基于社交化的平台,向用户征集对产品、服务和品牌等的建议及创意。戴尔的IdeaStorm允许社区里的用户对提出建议或创意进行投票,得票数高的建议或创意就会被加入下一代的产品中,星巴克的MyStarbucksIdea也是类似的形式。而多年来,微软的Windows一直被诟病为典型的工程师文化产物,不倾听用户的声音。这一次的Windows Insider项目,可以说是微软自成立以来的首次大转身,Terry说这个想法的由来借鉴了互联网公司向用户学习的思路。
自2014年9月发布以来,Windows Insider项目迄今已经吸引了全球300余万用户的热情参与,其中还包括来自中国的数十万用户。Windows Insider有PC版及手机APP版,微软的Windows 10开发团队日以继夜的“泡”在Windows Insider里,吸取全球用户的反馈,并直接转化到Windows 10的产品开发中。当3月18日上午在会场做完关于Windows 10的介绍后,当天下午Terry就从Windows Insider里看到了用户对Windows 10的“回收站”图标不满意的反馈。
微软Windows团队从Windows Insider吸取各种用户反馈,甚至包括在Windows 10的日历里如何支持各地夏令时这样的“小”问题。因为Windows 10将在190个国家发布,而不同的国家对夏令时有各自的规定,那么如何让Windows 10的日历准确支持190个国家的时间标准,对于Windows 10来说就不是小问题了。Terry说他至少每周会集中看一次Windows Insider,而全球不同语言的反馈也会被翻译成英文以供微软总部的团队阅读。
拥抱互联网思维
本次展示的Windows 10有一大亮点,就是人工智能助理Cortana小娜和来自微软中国研发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冰入驻Windows 10。在Windows 10的开始按钮右侧,将首次引入微软人工智能小娜和小冰的对话框,所有用户可以直接在桌面操作系统体验到人工智能服务。而就在3月10日,微软刚宣布与海尔围绕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展开合作,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入驻海尔U+智能家居APP。
微软小冰是由完全由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主导研发的互联网产品。目前微软小冰已经登陆了包括新浪微博、小米米聊、京东移动客户端、海尔U+智能家居平台等9个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平台级入口,而在今年1月微软小冰还与海航合作开创了首个人工智能航班。在问及为什么会把微软小冰加入到Windows 10中,Terry表示微软小冰给Windows 10增加了乐趣,为什么不呢?这个回答恰恰是在免费之外的另一重要互联网思维,那就是提供充满乐趣的用户体验。
除了微软小冰外,微软Cortana小娜更是极具互联网节奏的产品。自2014年4月推出以来,微软Cortana小娜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从无到有并迅速从Windows Phone扩展到了Windows 10平台。微软Cortana产品组项目总经理Marcus Ash于去年底访华时,曾表示微软总部在Cortana研发之初,就在中国建立了相应的工程团队,并对中国团队赋予了很大的自主权,这是因为对于一个美国总部并不了解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和用户群,应该由当地团队来负责设计和定义产品,于是微软小娜就与微软小冰一起成为了姐妹花。微软小娜对中文语音提供了很好的支持,甚至还能讲广东话和唱中文歌曲。
以用户为中心
今天的Windows 10已经不再是单一操作系统,而一个Windows-as-a-Service的平台即服务的互联网平台。自Windows 10提出之时,微软就表示Windows 10之后不再有新的版本号更新,而是转而把Windows当成一个互联网服务提供给用户,随时更新随时在线发布。
Terry表示,Windows-as-a-Service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在此之前也没有可以借鉴的例子。那么,如何为Windows-as-a-Service定义方向呢?“非常简单,用户说了算。”这也就是Windows Insider项目的意义所在,而除了Windows Insider项目外,微软还在通过更多的渠道与用户接触,直接听取用户的反馈并迅速反应到Windows 10里。微软(中国)操作系统工程院高级总监谢育涛表示,微软现在是与用户一起开发Windows 10,“开发的节奏明显比以前快了很多。”
在某种程度上,以用户为核心的开发理念让Windows 10的开发过程充满了乐趣。以前微软是制定三年左右的Windows开发计划,然后按部就班的开发、测试、打包然后发布,一旦制定好开发计划后就很少会根据用户需求调整。现在微软的开发人员每天都要查看用户的反馈,然后思考如何把用户的需求快速加到Windows里。以前很多微软工程师因为“改变不了Windows”而离开微软,现在只要用户有需求就可以改变Windows。微软小冰是微软成立四十年以来,历史上首次由雷德蒙总部之外的团队孵化和主导,并进入Windows的操作系统关键入口级别产品,这无疑让所有的微软开发人员和工程师都看到了希望。
鼓励草根创新和内部创新的微软车库项目、孵化创业团队的微软创投加速器、充满了想象力的Hololens等等,今天的微软正在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曾经参加了微软创投加速器的创业团队创始人到深圳参加了WinHEC,他评价说“今天在深圳真真见到了一个谋略深远的微软,一群智慧的微软人。”
2015年3月18日还是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软件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加入微软20周年,他说20年来微软不变的是对技术与创新的追求,而20年来竞争对手换了一波又一波,今天的微软又以新的姿态出现在深圳,这让他对微软的未来充满了更大的希望。
对于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alph Haupter来说,正赶上了微软的好时代。虽然微软在中国的挑战仍多,转型仍属不易,但仅从本次WinHEC的近千余人观众、近300家企业参会、多达77个各类讲座及研讨会,就可以看出微软再度繁荣的苗头。就在3月16日,本次WinHEC峰会的前两天,Ralph刚飞往德国的CeBit并被抓拍到与小米雷军的合影,随后Ralph就从德国飞来深圳主持WinHEC峰会,并由Terry揭晓了与小米合作的进展。这种跨越式飞行,或许就是今天微软的速度。
WinHEC采访手记:这家深圳公司想要改变微软
在WinHEC的峰会现场,有一个合作伙伴展区,这次来的有不少是来自深圳当地和国内的OEM制造商,上海思立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这家公司由美国硅谷归国企业家、中央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上海千人计划优秀创业家、清华学子程泰毅于2011 年1 月创立,凭借先进的传感器SoC设计理念和方法和优秀的VLSI信号处理和系统集成技术,思立微已在IC设计、算法、系统应用等方面获得多项专利授权。
思立微目前的产品线包含了多点电容触控IC、电磁触控IC和新推出的国内首颗按压式指纹识别IC。其中,多点电容触IC系列控芯片自2012年大规模量产以来,在成立短短三年时间之内,已稳居国内PAD市场出货量第一,而手机单层多点和OnCell触控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累计出货超过1亿颗。
赵天明是这家公司的区域总监,也是这家公司在深圳的第一名员工。他说,思立微在4年前成立,当时创业选择的方向是IC屏(触摸屏)的设计和制造。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竞争非常激烈,当时有近50家竞争厂商,其中不乏欧美大厂,而到今天这个行业只剩不到5、6家企业存活,可见这个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他说,其实思立微开始创业的时候非常不容易,很多工程化的工作也是第一次做,经历了很艰难的创业过程。
赵天明在现场演示了一支思立微公司最新研发的触屏笔。他兴奋的说,他认为微软的平板硬件生态体系缺乏足够便宜的触屏笔。现在生产出来的触屏笔,每支几乎要15到20美金的成本,而思立微刚研发出的触屏笔能做到5美元以内。当然,思立微的触屏笔要配合思立微的IC触屏面板,但总体制造成本仍远远低于市场价格。他认为,只要有足够便宜的触屏笔,必将激活基于Windows 10的平板市场。“我希望有机会能够见到微软高层,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们!”
于是,笔者利用记者工作之便,把赵天明的名片直接递到了在深圳负责微软硬件生态系统的微软全球设备销售与合作伙伴关系副总裁Mike Quinn的手里。Mike为了更好的对接深圳的硬件合作伙伴生态体系,于最近举家搬到了深圳居住。而微软全球副总裁兼OEM 事业部总经理Nick Parker听说了这件事后说道,“如果有这样的公司,当然要见他了,他在哪里?”
唯愿有更多像思立微这样的本地公司出现,唯愿微软保持这样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