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青云QingCloud CEO黄允松)
2015年Q1,亚马逊首次披露了AWS的财务状况,当季实现净润2.65亿美元,较上一年同期2.45亿美元有所上涨。可以说,AWS历时9年终于对外公布财务运营数据,这在当时极大提振了全球对于云计算产业的信心。尽管当时AWS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达到28%,但无人知道这样的成绩,究竟是亚马逊公司更大补贴的情况下取得的呢,还是已经可以自我“造血”?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中国市场,这就是2017年2月9日,刚过了中国农历春节,国内云计算厂商青云就宣布在2016年度实现了千万级人民币税后净利润,并积极筹备登陆国内A股市场。自2012年开始创业到2016年实现千万级人民币税后净利润,青云向市场证明了云计算及其商业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这特别将提振资本对中国云计算产业的看法。
“希望国内资本市场在听说青云实现了审计后的正向财报,能有这样一个看法,就是以此为起点国内云计算企业会陆续地走向正向营收,不论是IaaS、PaaS还是SaaS创业公司。希望我们的小里程碑,可以推动国内投资者和资本市场对云计算的正向观点。”青云QingCloud CEO黄允松如是说。
云计算的五个“正确”
业界都知道,云计算特别是公有云IaaS属于比较利薄的业务,在国内第一代对标美国AWS亚马逊云的创业公司中,基本处于烧钱状态的居多。AWS尚用了近十年之功,才实现了财务上收支平衡以及产生净利润,这中间需要趟过很多坑儿。
黄允松表示,青云从商用开始能够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一定规模的净利润,并不代表青云比AWS更聪明,而是青云相比AWS晚起步5年左右的时间,可以向AWS学习很多已经走过的坑儿,而AWS作为第一代公有云厂商则无前辈可以学习。实际上,青云2012年4月成立,2013年7月QingCloud公有云商用,运营至今也只有三年半时间。
能在三年半时间内实现了税后净利润,青云究竟做对了什么?黄允松总结说,那就是青云找到了一个比较正确的商业模式,即找到了正确的产品、正确的技术、正确的行业、为客户提供正确的方案,在所有这些层面做到大概率正确的情况下,形成了健康的资金流以及一定规模的净利润。
首先是找到了正确的产品。青云的公有云产品QingCloud于2013年7月上线商用,于2015年7月推出青云超融合一体机。青云超融合一体机预集成了QingCloud 虚拟化平台、云平台管理软件、SDN 网络和分布式存储,通过简单的增加节点、连线、上电完成云平台的部署和扩容,可把企业云平台上线周期从数月缩减到数天。其实不少公有云厂商到了2017年才开始想到用利润更高的私有云来补贴公有云业务,但IBM出身的黄允松从2015年底就已经进入了私有云业务,超融合一体机又是比较好落地的私有云产品。
其次是找到了正确的技术。主要的技术之一是面向IaaS层的“P2P机器人社区协作”,也就是通过机器智能来实现服务器的自动化运维与管理,大幅减少了人工干预、提高了系统的效率与稳定性。第二是2016年7月推出的IaaS 2.0,全面升级了存储、网络和计算技术,推出了SDS 2.0、SAN 2.0、NAS 2.0等新技术,并新增对Container、Unikernel技术的支持。第三是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全面投入PaaS平台研发,2015年QingCloud推出了多款面向应用的PaaS产品,受到用户的广泛欢迎,凸显了当前从IaaS向PaaS迁移的趋势。
再次是找到了正确的行业。青云的公有云和私有云第一大客户群为金融行业,其中公有云的第一大客户来源是互联网金融公司,私有云第一大客户来源来为传统金融企业。众所周知,金融行业的企业具有较高的IT预算,又追求通过技术来改进业务和创造新的互联网业务,属于典型的大型高科技企业,正适合作为云计算的第一客户阵营。然而,青云除了金融行业外也广泛播种其他传统行业,目前的私有云的第二大客户群是传统行业,凸显了近年来传统行业向云转型的决心。
第四是为客户提供正确的方案。实际上青云通过公有云的大规模商用,逐渐开发出了完整的云计算产品线,并不断根据用户需求来推出新的产品,然后再把公有云产品量体裁衣后形成私有云解决方案,如此就形成了产品的正向循环。而经过公有云锤炼的私有云产品自然能够满足企业的严格技术要求,剩下的就是根据企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来定制化解决方案,这就很容易了。
在产品、技术、行业用户和解决方案都“大概率正确”的前提下,青云就形成了健康的正向利润。
不要尝试做快公司
“五个正确”为青云找到了一个合适与健康的商业模式,但这只是保证了青云产生正向利润的大概率,而是否真正能做到正向利润,一个正确的企业运营观念很重要。
首先,黄允松说,对于云计算创业和投资来说,一直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这就是追求快速业务成长。美国的投资机构和投资者其实并不看重营收和利润而是更看重技术本身,但中国的投资机构与投资者往往套用互联网的投资思维,追求高速成长和快速扩大规模。云计算特别是公有云的烧钱模式,也让人民币基金难以长期承受。黄允松强调,所谓“快公司”并不适合ToB业务,云计算要做百年老店。
青云目前仅有200人,2017年的招聘目标是再增加241人左右的规模。“做事情要慢,不要尝试做fast company,寻找到合适的业务和财务模型,稳定下来后就可以扩张了。”有不少ToB公司迫切追求增长,团队人数增长得非常迅猛,主要为了铺销售规模,但其实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明确,公司财报也屡屡出现亏损情况,这就意味着企业的模型不健康,在不健康的模型下拼命扩张,反而会导致资本的寒冬。
尤其是当前“独角兽”的概念横行,几乎所有的VC都在ToB领域寻找所谓“独角兽”,而所有的ToB公司也在试图成为“独角兽”,这就导致了盲目扩张而失去了建立健康商业模式和财务模型的机会。当建立了良好的模型后,“资本市场、甲方客户和投资人都会对你建立起信心,这时候就可以扩张。”
青云迄今为止没有设立IR投资者关系部,也没有专门负责融资的人,而是外包出去安排各种投资人访谈、会议等,基本上都是黄允松自己出来接待投资机构和投资人。青云的融资并不频繁,2013年12月完成了B轮后,2014到2015年都没有融资,直到2016年才融了C轮。黄允松秉持自己的观点,就是不要激进,要先确立好模型。
其次,在确立好模型后,作为技术型创业公司,还是要以技术为本,重视技术。黄允松强调,青云之所以能够在不太需要大力增加运维团队的前提下,完成良好质量的客户服务,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有良好的技术支撑。以青云公有云为例,青云负责管理23个数据中心,自运营10个,除北京外还有上海、广东和香港的数据中心,但运管团队只有北京的7个人且极少出差,这就是因为“P2P机器人社区协作”技术,实现了机器的自动化运维与自我管理。
“我每次都会呼吁,一定要重视底层研发,底层研发周期虽然太长,但做公司的人,怕什么周期长?慢慢做!”
再次,在价格战的问题上,青云的态度就是“不忽悠”。黄允松说,青云不会在竞标的时候出“1元”报价,也不会走“连续降价”的玩法,而是踏踏实实地为用户真正让渡价格与价值。青云的秒级计费功能,让用户可以真正按秒使用云资源,而退费也是秒级。“公司只要能够挣钱就可以了,不需要谋求一个多高的利润率。”
从IaaS到PaaS的演进
青云的团队从 2015 年第三季度开始就不在 IaaS 过多的投入研发了,在确定了裸机、机器虚拟化、容器化和 Unikernel的四位一体全覆盖后,IaaS路径已经清晰了。由此,青云开始全力投入PaaS研发,布局下一步的市场。
在谈及PaaS前,仍需要强调新的IaaS技术。黄允松强调,“即使是最老土、最老派的IaaS层,人们依然渴望新的东西”。以2016年11月上线的青云上海1区为例,上线青云IaaS 2.0全套产品,特别是青云独家的SDN Passthrough(SDN 网络直通)技术是SDN 2.0的基础,它解决了大规模上层容器对于底层网络性能的要求,从底层硬件网卡一直穿透虚拟网络软件层再到上层容器可保证85%的流量,达到了直接用硬件的效果。“上海1区的增长显著高于老的区域,这说明在IaaS层上,客户对于新技术的渴望非常强烈。”
当然,从青云的北京3区和上海1区综合来看,2016年增长最快业务其实是PaaS服务,“这意味着人们在陆续离开IaaS在拥抱PaaS,在离开编排的中间件层而需要无技术细节的交互视图界面,公有云就要从资源为中心转变为应用为中心。”青云为此投入研发AppCenter产品。
实际上,青云PaaS产品的孵化长达2年4个月,起步于2014年年末,当时花了大半年做各种各样的框架,正式开工于2015年的年末,截止2016年做了约2年4个月。从最初的动议到比较完整的产品线,青云也走过弯路,AppCenter1.0就是错误的代表。后来为了实现框架化、标准化、API更友好化,青云果断放弃老的体系,着手开发AppCenter 2.0。
AppCenter 2.0实现了高度容器化,开发过程、版本控制、应用程序运维和运营都变得非常简单,让用户可以无须关注底层的技术细节,而像用苹果应用商店或微软“添加及删除程序”那样方便地管理自己的云应用。这是在偏向技术的中间件编排层,再面向用户体验往前走了0.5步。AppCenter 2.0将于2017年3月发布。
当然,研发面向应用管理的AppCenter 2.0,并不代表青云不重视中间件层,青云从2015年开始研发应用编排,也就是Cloud Foundry、Docker、Kubernetes、Mesos等技术,尤其是实现了复杂中间件的编排和模板化,这也是AppCenter的基础。
在2017年除了推出AppCenter 2.0外,青云还计划推出自研的类似AWS Aurora或Google F1的跨数据中心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该数据库将于2017年下半年推Beta版,这无疑将是一个重磅级产品,黄允松透露该数据库不仅将采取列存储,还将数据库进一步原子化,最终保证用户无需关心数据存储在哪个数据中心,数据也永远不会丢失,这将是区块链等下一代核心银行应用的基石。
为了区块链应用做好准备,青云还研发了Flash SAN全闪存阵列,支持高速高可用的闪存存储。除了继续面向未来投资,不断研发PaaS和IaaS新技术外,2017年青云还计划把数据中心下沉到三线城市,以及进入东南亚市场和小规模启动美国数据中心服务。
实现了千万级净利润的青云,以自己的商业实践向市场证明了一个可行的云计算商业模式。而青云的成功,将带动更多云计算创业企业copy青云的模式,由此拉动更多云计算企业进入正向净利润状态。“我从来不介意别人复制青云,我强烈支持他们复制我们,因为我们是对的,复制对的路线没有问题!”黄允松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