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航海:在高速流动的状态中寻找新商业

“微信的朋友圈是种隐喻,你在高速的流失中生活,这个流没有记忆,而且这会成为生活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去年刚刚去世的著名社会学家Zygmunt Bauman在讲流动性的社会中,人会面对一种永久性的焦虑,这无法克服,而是要接受这种焦虑。美、音乐、艺术,则会变成高度流动性的缓解剂、镇静剂。” 单向空间创始人、著名作家许知远在谈到当前的高速流动性社会时,做了如上表述。

2016年8月,ThinkPad与今日美术馆联合发起了“须有作为”艺术航海项目。该项目最早由博伊斯于上世纪70年代发起,邀请艺术家在海上航行。自2013年起,由策展人、伦敦艺术学院副院长Chris Wainwright重启艺术航海。去年8月的艺术航海,在ThinkPad和哲思艺术家邹操带领下,参与嘉宾通过独立思考以及创作,完成了从企业家或艺术爱好者向艺术家的过渡。

可以说,“艺术航海”既是一场中国企业家的文艺复兴,也是中国商界藉由艺术家思维重新审视如何在高流动常态下找到新商业的过程。


第四代“艺术航海”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在2017年2月12日的分享上介绍,“艺术航海”是由上个世纪欧洲最重要的艺术家博伊斯发起,他曾盛邀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重要艺术家,乘船沿着英格兰、苏格兰以及北极三岛开始旅行,从而发现艺术不仅仅是局限在自己的工作室中,更多的应该到社会实践中去。到如今,这个项目已经经历了四代人的更迭。

艺术航海.jpg

到了近两年,“艺术航海”项目的发起人Chris Wainwright盛情邀情了中国的艺术家们参与其中。2016年3月,今日美术馆与ThinkPad达成了共识,盛邀著名的企业家以及艺术家参与其中并完成了第四次远洋航行,希望他们成为这个时代的思考者与引领者。此次少数派沙龙是ThinkPad 25周年的一次全新创新,发起方还有今日美术馆、《周末画报》、单向空间。

艺术家邹操说,博伊斯当年提出最重要的两个概念:一是社会要素,一是“人人都是艺术家,”即扩大艺术圈。因此,2016年的“艺术航海”不再选择艺术家,而是选择圈外人,通过进入项目去了解哲学和艺术。

本质上来说,请圈外人参加“艺术航海”,相当于是社会雕塑。传统雕塑针对实体材料,社会雕塑强调对人的思想和社会集体进行改造,即当代艺术进入了社会环境中产生的“社会雕塑”行为。人人都是艺术家,就是通过社会雕塑对社会集体进行改造,因此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成为艺术家。

当然,这样做有非常大的难度,包括如何召集人、召集来了如何上课等。如果找企业精英的话,他们往往很有主见,可能听一堂课后就不听了,而且苏格兰航海的前两天肯定晕船,之后又怎么上课等等。圈外人参加“艺术航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通过艺术对思想启蒙

“我初次把参与者召集起来,给大家讲这个事,讲完之后当时记得有个人说跟你航次海就能成为艺术家了?这是当时很大的疑问。我说你跟我来,先在今日美术馆上了六次课。然后从第一次课开始他再也没有缺过课,一直跟我们不离不弃地走。今天参加这个活动所有的人,只要上了第一次课就没有离开过,我们一直坚持。” 邹操回忆说。

华泰蓝.jpg

参与者之一为华泰保险董事长王梓木,他一向热爱艺术,力求通过艺术的观念和形式,思考华泰保险集团20年的经历和重生的价值取向。经过这次艺术航海,他创作了自己的绘画处女座“华泰蓝”,表达了自己和“华泰保险”沉淀过去、开创未来的寓意,并结合艺术航海的感悟创作了“我爱华泰蓝”诗篇。

“我这次参加了‘艺术航海’,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很大的疑问,我到底能不能成为艺术家?”王梓木在前不久参加亚布力企业家年会的时候,创作了一幅作品《亚布力之夜》。每次亚布力年会,企业家都会有捐赠和拍卖,把钱款作为课题研究费用。结果王梓木的画,以66万元被一个钢铁大王也是当代艺术收藏家拍下。

“这次我参加‘艺术航海’,对我来是一次真正的艺术启蒙,更确切来说是一次思想启蒙。这次我通过‘艺术航海’才知道什么是启蒙,启蒙就是尊重你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表达,不趋同于任何权威,包括组织权威。这种启蒙在学习艺术当中,才真正的建立起来。” 王梓木回忆当时的情况,当他拿起笔问老师画什么、怎么画时,老师说跟从你的内心,喜欢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结果王梓木在两天内画了15幅作品。

“艺术今天应该作为一种手段,通过艺术的方式来反思自我、关注社会”,邹操说。“今天如果说艺术和商业到底有什么关系,我觉得是好的艺术应该能引导好的商业。”

联想集团中国区市场战略与运营总监兼Think业务市场推广总监刘奚源表示:六百多年前因少数派开始的文艺复兴将人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成为现实生活的创造者;二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在少数派的推动下机器取代人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所谓“少数派”,就是指拥有独立的高质量思考,同时不断自觉、不断自醒、坚持创新,而不是迎合式创新。“艺术航海”恰好就是用艺术家式觉醒,引发商业的独立思考与坚持创新。


对商业的独立思考精神

2017年是ThinkPad二十五周年,刘奚源说这25年来大家更多感受到的是产品,但同时也希望把ThinkPad的品牌理念融入到社会中去。其实无论是在科技、艺术还是商业,很多领域或事物都存在共性的。共性就是都需要独立思考,需要“高质量”的独立思考,在自我的独立思考中坚持创新。

青山周平.jpg

青山周平是著名的建筑师,1980年出生于日本广岛,2003年以“最佳毕业设计奖”毕业于大阪大学,并获第十届UNION造型设计大赛奖二等奖。青山周平自从2005年毕业后就直接来北京工作,在北京的日本的建筑师不多,这样的环境和立场给了青山周平对现代中国不一种的看法和视角。

通过自己的中国长达11年的实践,青山周平发现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可以实现比较奇怪想法的地方。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多,很多人有各种想法。在日本,如果有一个很奇怪的想法,可能只5有-10个人认同,因此没有办法实现。但如果是在中国,可能认可这个想法会有超过100个人,可以实现的概率就非常高。

青山周平分享了一只猫的未来感。他养了一只猫,观察猫的生活会给青山周平很多未来感。因为猫的生活不像人类那样,猫没有卧室、餐厅、厨房、健身房,对猫来说就是一个房间,既卧室、客厅,也是吃饭、睡觉、运动的地方。这种感觉给青山周平很多反思,比如说现在大城市里年轻人只能买50-60平米房子的时候,就跟猫的视角非常类似。“所以我觉得未来就在我们的身边,关键是怎么样发现它。”

许知远则表示,现在是信息垃圾的时代,带来了某种秩序失衡。而且现在是传统、现在和未来完全混合在一起的状态,时空高度错乱。“这一刻我在接受巴赫,那一刻就是hiphop,它会同时发生。”因此,人类受不了这种焦虑的话,一定会寻找一种状况,让过去的传统和未来并存在生活中,这样就会从形成的稳定秩序中,获得暂时的镇定。

针对艺术航海对商业的启示,许知远认为过去的艺术是传播高度抽象化、高度概念化,而且整个人类的生活已经变得高度抽象化了。现在人们身上所有的技能就是一个点,去吃个饭点一下手机外卖就来了。因此所有日常的经验、肢体行为都已经消失很多了,如果能够使这个经验重新具体化,可能变成一个非常大的潮流,因为人不可能在经验中生活,而要让感觉、触觉、听觉非常细微、要具体化。

“面对客户群,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体,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都要有自己独立的观点,都要对这个社会产生正向的影响,这才是我们应该创造的品牌内涵。”刘奚源总结说。